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8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我与叶谦吉教授朝夕相处的日子

□ 作者 苏朝纲

2016年,作者与叶谦吉教授(左)合影

2017年3月2日,我参加了108岁叶谦吉教授遗体送别仪式,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回想起重庆解放一周年之际,我有幸与叶谦吉教授在土改中朝夕相处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1950年10月重庆大学校委会决定,文法商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必修社会实践和思想改造课,下乡参加第三区(沙坪坝区)土地改革运动,分两个阶段进行:减租退押、土地改革。

沙坪坝区共辖四个乡(童家桥、新桥、山洞、歌乐山),我所在的中文系以及外文系和工商管理系五十多人被分配到新桥土改工作队。新桥乡共有六个自然村(小龙坎、覃家岗、凤鸣山、石壁山、前进村和上桥),我们队员分成六个组分别参加六个村的工作。每个组的正组长为政府专职干部或向二野军大群工组借调充任。各组配有学生副组长一人,我被分到凤鸣山工作组任副组长。

沙坪坝区土改工作团由以张文澄区委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周怀瑾区长任工作团团长,重庆大学经济系叶谦吉教授任副团长,代表民主人士。叶教授作为工作团副团长下基层蹲点,兼任新桥工作队副队长和凤鸣山工作组副组长,常驻凤鸣山。这真是极大的缘分。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4月,从开始减租退押,到土地改革胜利结束,我与叶谦吉教授朝夕相处,长达近半年。

叶谦吉教授,1909年生于江苏无锡,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叶教授衣着朴素,作风朴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虽然在学校他没有直接给我上课,但我对他崇慕已久。

在土改工作中,我们倾心交谈,互帮互学,慢慢成为了忘年交。当时我们工作组的男组员安排在一间空房里,睡地板、开通铺。叶教授回沙坪坝津南村老宅住宿,来去方便。叶教授常同我们一起访贫问苦,一起组织和参与群众活动。

叶教授十分重视时事政策的学习。特别是他认真读报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般人看报,大都是匆匆地浏览大标题或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瞄上一眼就丢开了。而叶教授看报却像阅读重要文件似的。他正襟危坐,把报纸展开在胸前,两眼随着一行行文字来回转动,国际国内新闻报道一览无余。有时遇到什么重要社论,还让我同他一起分享,甚至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直接道出各自的第一感受。这样三言两语、不拘形式、轻松愉快的交流,对于启发思想,提高认识不无好处。

叶教授每次参加团部、队部会议回村,对于上级的指示和友邻的经验教训总是马不停蹄地传达贯彻。

风鸣山村开展青年工作,得到了叶教授在人员安排和时间安排上的支持。我们动员青年农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唱革命歌曲,跳集体舞蹈,组织啦啦队,还与前进村的青年农民一起举行了一次颇为精彩的联欢演出。我借用学运歌曲“山那边好地方”的曲调,重新填词,编写了一首《风鸣山村歌》热烈反响,出乎预料,在村里唱开,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在减租退押运动过程中,由于叶教授的指点,统计工作从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起初,统计方式是由工作组成员根据各自联系的农户情况填写区工作团统一发给的关于减租退押工作的统计表格,然后由村汇总上报区团部。由于多头多脑、松散疏漏,累积起来的数字往往错误百出,与实际相差甚远,几乎成为一笔糊涂账。叶教授见此情况,建议每个自然村指定一名工作组组员作统计员,负责核实和保证本村所填写的表格数字准确无误。这个办法在新桥乡成效良好,后又在全区推广,为继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减租退押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年(1950年)农民交给地主的租金从解放前实际产出的50%以上,一律降到25%,并不折不扣地收回了原来押给地主的保证金。经过革命教育,组织和健全农会,他们确信随即就能无偿地分配到耕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减租退押即将结束之际,新桥团支部,在青年农民中发展了一批团员。我介绍凤鸣山一位中农女青年申请入团,却被个别人指责为“中农路线”,这可是不能不弄清楚的大是大非问题啊!

对此,我和叶教授交换意见,我们认为“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是农村工作正确路线的核心。我们认为应当依靠贫雇农,但是不应当排斥中农。我所介绍的中农女青年谢荣素,由于表现优秀,入团以后,被重庆市总工会招去,通过培训,分配到市建筑工会工作。

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后,作为工作队员的重大同学,除留下部分脱产参加革命作地方干部外,都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我被留下,开始分配在沙坪坝区农会,刚报到三天,即调往重庆市委组织部工作。叶谦吉教授返回重庆大学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硕士生导师。

1952年,叶谦吉教授调西南农学院,学校成立建校委员会,叶任校办事处主任。该校后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他相继担任西南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3月19日,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叶老坐在宅前椅子上观赏院内花花草草和盆景,透透空气,好不惬意。突然,我这个老学生出现在他的面前,无疑是一个惊喜,叶老紧紧握住我的手,笑容可掬。

久别重聚,高兴极了,话匣子一打开,没完没了。其中少不了要谈到60多年前我俩一起搞土改的那段往事,无限深情。当年老师正是年富力强,学生刚才20出头。如今老师已寿高107,学生也进入了耄耋之年。经历悠悠岁月,好不容易;而今相聚叙旧,实在难得。互道多多保重,祝愿幸福安康。叶老不时伸出手指比着“V”字,展示愉快的心情。最后,我向老人告辞,叶老拄着拐杖起身,坚持将我送到院落门外,目送我渐渐远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