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住“美丽杀手”入侵脚步
——民进会员呼吁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今年7月,由于上游连日暴雨,长江重庆哑巴洞码头飘来几百吨水葫芦,连成了一块看不见首尾的“绿地毯”。水葫芦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仅对水面进行野蛮封锁,导致水下植物因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同时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
大量的水葫芦,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的关注和重视。近日,该所吴胜军、马茂华、温兆飞等3名民进会员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呼吁,加强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控制。
入侵风险加剧
事实上,入侵三峡库区的外来物种,并非只有水葫芦。这正是吴胜军、马茂华、温兆飞等人心中最大的担忧。
“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正在迅速加剧。”他们调查发现,早在2005年,三峡库区就遭受了以紫茎泽兰为代表的53种外来有害物种入侵。2011年至2012年,三峡库区外来植物达到435种,占所有外来植物的99.31%。整体上,在库区草丛、灌木、森林依次呈入侵程度下降趋势,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及周边入侵最为严重。
外来物种缘何青睐三峡库区?据他们分析,由于三峡水库采用夏落冬涨的水位调度模式,形成涨落幅度高达30米、面积达348.9平方公里的水库消落区。另外,水淹影响迫使原有居民后靠,也带来了库区屏障区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好给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契机。
“美丽”背后的危机
斑地锦、薇甘菊、牛膝菊、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这些在常人眼里的美丽植物,在吴胜军等看来,无异是破坏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美丽杀手”。
“有研究表明,入侵物种可直接或间接降低其入侵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破坏本地的生态系统平衡。”他们介绍,外来物种入侵通过种间竞争优势,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不仅会改变生态系统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也将加速本地物种灭绝,从而影响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不仅如此,外来物种入侵还严重影响了库区农业生产活动,“库区广泛存在的空心莲子草和紫茎泽兰,由于其生命力旺盛以及适应性极强,不断侵占库区耕地、草地乃至林地,与农业作物形成竞争关系。”
不少有毒有害的外来物种,也令他们十分担忧。比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紫茎泽兰含有毒物质,会导致家畜误食中毒死亡;斑地锦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容易引起中毒。
他们还发现,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种植业、渔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费用也高达数十亿元。
风险控制之策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库和物种基因库,加强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控制显得必要和迫切。三位民进会员从法律、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方案。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等近30部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但这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法律体系,特别是针对三峡库区等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的实施手段或细则尚未进一步规范。”他们呼吁,建立完善三峡库区外来物种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挡住外来物种来势汹汹的入侵脚步。
他们建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对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将风险控制的重点放在监测和防治方面,通过建立完善三峡库区外来物种信息库或基因库、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检测体系、生物入侵信息网络,以及重要农业区、林业区和生态系统保护区的生态因子组合谱系,入侵生物安全保障预警系统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防治技术体系等,实现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他们建议,在库区及其周边地区建立起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防范意识,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生物入侵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