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1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梁漱溟与来凤驿勉仁中学

□ 作者 傅应明

梁漱溟(1893-1988),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1940年夏,梁漱溟在重庆璧山来凤驿创办了勉仁中学。

据璧山区政协离休干部丁清赋先生回忆,他是1940年考入璧山来凤驿私立勉仁中学的,读初中一年级。学校董事长是梁漱溟,校长是陈亚三。读了一年,第二年因勉仁学校迁到北碚,他便转学到璧南中学去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梁漱溟、陈亚三等人由沦陷区来到重庆,与璧山教育界知名人士钟芳茗联系后,在来凤驿创办私立勉仁中学。学校有3个地点:一是来凤驿东街的川主庙,这里后来建了来凤粮站,当时是高中和初中一班;二是来凤驿西街的一所碉堡,就在后来的来凤镇中旁边,当时为初中二班,碉堡底层是教室、楼上是学生寝室,丁清赋就在这里上学;三是来凤驿西边5里左右的西寿寺,这是勉仁中学教师的住地,梁漱溟和熊十力等都住在这里。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璧山当地的,有附近各县的,也有从沦陷区来的。梁漱溟的两个儿子梁培宽、梁培恕,就与丁清赋同班就读。他们穿着朴素,对人和气。梁培宽的学习成绩好,见多识广,大家称他为“小博士”。梁培恕年龄小,是班上的小同学,有些淘气,喜欢画画,常常在作业本上画上几笔,很是与众不同。校长陈亚三的儿子陈道宗,也与丁清赋同班,他是一个山东大汉型的少年,成绩不错。还有一个叫释清椿的同学,是一个小和尚,与班上同学同吃同住,大家也没有把他当外人。

在来凤驿勉仁中学,梁漱溟既是学校的创办人、董事长,同时也亲自上课当老师。学校不上国民党的公民课,就是他的主张,这在一般的中学办不到。梁漱溟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的是仁义道德的古训,有时讲古代忠孝节义的故事,有时也讲古诗。他讲课没有课本,都是自编讲稿到课堂上来教。时隔数十年,丁清赋还清楚地记得,梁漱溟在讲孝顺父母时教的一首诗:“人生七十强支持,帘卷西风烛半支。传语儿孙好看待,眼前光景无多时。”当时,因为没有课本,梁漱溟便要求学生们做笔记。而学生们往往记不下,只好胡乱写几笔交卷。有一次,丁清赋的笔记记得略微详细一点,居然在课堂上得到了梁漱溟的当众表扬,内心非常激动。

学校对办墙报很重视,不仅有语文老师指导,而且班主任还要督促管理,发表的文章多是经语文老师修改过的。每学期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办得好的墙报。学校每个星期都有劳动课,上劳动课多半是种菜,通常要走到西寿寺教师宿舍附近的菜地去种。学校每学期都要开文娱晚会,师生一起演出节目,大家挤在庙里看,兴致很高。有一次,大家欢迎音乐老师唱《丈夫去当兵》,他尖着嗓子学女声,博得了热烈喝彩。

来凤驿虽是璧山南部的乡间小镇,当时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勉仁中学也要“躲警报”。来凤驿没有防空洞。警报来时,学生就带着书本和授课教师一起跑到附近乡间的大院林去躲。每当这时,老师便叫学生们把书本打开,围坐在一起继续上课,当然课程多半是文史之类。丁清赋说,在来凤驿勉仁中学读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学习生活留给他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许多往事仿佛就在眼前,难以忘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