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如烈士遗体“竖埋”之谜
10月的乡村,仍是一片葱绿,在山风的吹拂下,漫山遍野的野花依然绽放。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寻访来到重庆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涪陵革命老区大顺乡李蔚如烈士陵园。
在陵园,我们首先看到了刚刚收集在陈列橱窗里的李蔚如就义前写给妻子的遗书。其中写道:“我今日死矣,一生殉党国,理得而心安。我尸运到后,不要放朽了臭人,用最小的棺材,穿旧衣两件,纳入其中,一切迷信事皆不许做。本欲多书几行,行刑者督催不已……”
通过这封诀别书,我们仿佛看到了李蔚如在就义前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仿佛感受到他那清廉、正直、勤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纯洁之心,即使在走向刑场之际,也没忘记俭朴、清廉、节约的家风。
李蔚如虽然牺牲了,但他在涪陵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深刻影响着后来的1928年涪陵天宝寺起义,1929年的涪陵抗捐军起义。他的革命思想影响着一代青年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
这位让人崇敬的革命者曾写下不少振奋人心的诗词。其中“学书学剑两不成,飘零湖海一身轻。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雪冷眉山人易老,春回歇浦我消魂。何日得扫单于墓,立马燕然为勒铭。”诗言志,表达了他决心铲除腐朽统治,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抱负。“由来是成仁烈士,能邀历史光荣,侠骨委荒邱,留得勋名垂后世;只为这专制魔王,断送英雄壮丽,挽歌悲薤露,聊浇奠酒祭忠魂。”铮铮肺言,切切心声,倾吐了对专制制度的无限愤慨,讴歌了为革命甘洒热血、勇抛头颅的献身精神。1923年,李蔚如在家乡大顺场新落成的李家祠堂大门上,题镌对联“苔砌倦观群蚁阵,花房嫌听乱蜂衙”,昭示自己厌恶军阀混战、涂炭生灵的心态和向往和平、追求光明的思想。
而“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句诗词更是影响着李蔚如的一生。正是这句诗词,才使得牺牲后的李蔚如的棺材是竖着埋的,而非按中国传统的平放落葬。
据考证,1927年7月,李蔚如被国民党军诱捕,7月8日在押解途中,于南岸黄桷丫遇害,年仅44岁。1950年3月,西南局军政委员会追认李蔚如为革命烈士。
为了革命,李蔚如愿意随时付出生命,他曾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意愿写信告诉妻子:“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将棺材竖着下葬……国家不强、民族不兴,我死也要站着死。”令李蔚如妻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李蔚如慷慨就义后,家人们满怀悲愤,将他的遗体运回到生他养他的大顺场。按遗嘱,家人并未大操大办丧事,而是简单薄葬。
商量到下葬时,李蔚如的妻子道:“李蔚如是唯物主义者,他不信迷信,所以不必请阴阳先生,也不披麻戴孝,不麻烦和惊动乡邻,我希望能按他生前的意愿,将棺材竖着埋,象征着他死了也不会向封建势力低头,这也符合李家家训和家风……”此言一岀,立即在李家上上下下和乡邻中引起不少议论。李蔚如的一位堂叔认为:归天后平躺于棺材下葬,是中国的传统,如果竖着埋,没有先例,怕人笑话。
一家人商量去商量来,最后决定:仍按李蔚如生前“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意愿,将他的灵柩竖埋在家门口。于是,乡亲们按李家的意思,在松林坡内挖了一个两米深的墓坑,将装有李蔚如遗体的棺材徐徐放入坑中,然后填上黄土,修了一个圆形的土墓,供人缅怀。直至今日,该墓仍完好地保存于松林内。
随着涪陵区党史研究室对李蔚如烈士专项研究的更加深入,他到底是竖着葬的还是平躺下葬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笔者曾于2004年5月12日,前往大顺场对其进行了详实的考查,证实了李蔚如的灵柩的确是竖着下葬的。至少有3位农民朋友证实他们的父亲或叔父亲自参加过李蔚如的葬礼,目睹了李蔚如灵柩竖埋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