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院的秘闻
黄墙灰瓦,厚重的石朝门,二进穿堂大院,木结构穿斗梁架,造型古朴的雕花雀替……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蕴藏着城市三百年的变迁;一个家族的私人宅院,凝炼了重庆的文化与历史。
近日,笔者慕名前往刚刚修缮一新的谢家大院参观。从道门口公交车站对面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进去,沿着不到两米宽的石梯走十多步,就来到谢家大院了。
走进这栋建筑精美的老院,立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与热闹的街市相比,这儿十分安静,仿佛时空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讲究的两道石朝门,将大院分为前堂和后堂,大门上方悬卷棚瓦木飞檐,其下是做工精细的雕花柱和花板。大门两侧雕刻的喜鹊闹梅图栩栩如生,门旁分列雕花石门墩,朱红大门上古铜色的门环完好无缺。入二门,门廊前是石板天井,通过天井分别是前厅、正厅和后厅。前厅和后堂衔接处都摆放有保存完好的雕花石水缸,既有聚宝盆之寓意,同时也是旧时存放消防水的器具。四周有浮雕博古、麒麟、花鸟、连珠等纹饰,处处显现其富贵大气和典型川东民居特色。
谢家大院位于渝中区望龙门太华楼二巷2号,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重庆富商汤子敬的岳父谢艺诚把这座精美的院子买下作为自家宅院,从此就叫做谢家大院,又名谢锡三堂。该大院为一楼一底,楼廊四周有木梯上下,当年谢艺诚家人住楼上,丫鬟、佣人等住楼下。
说到这座大院,不得不提到他曾经的主人,谢艺诚和汤子敬。
谢艺诚,江西临川人,其祖辈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到重庆。清同治年间,他开办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的布行,后来他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汤子敬为谢艺诚同乡,因年年兵祸家道中落,流落到重庆。清同治十三年(1874),谢艺诚收年仅14岁的汤子敬为徒,见其聪明笃厚,喜爱有加,手把手教其学艺。汤子敬从管账、内事、跑街做起,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成为谢艺诚重要助手。汤子敬30岁时,谢艺诚将爱女许配给他为妻,并帮助其发展事业。后汤子敬发家致富,其家产、财力都远超岳父,人称“汤百万”“汤半城”。他曾出资助刘湘建市和修建重庆江西会馆。
据史料记载,谢家大院现存的第二道门为原来的大门,而现在的大门是谢艺诚买下大院后重新建造的,大门门楣上镌刻的“宝树传芳”四字虽略显斑驳,但依清晰可见。相传这四字最早来源于东晋,因谢安、谢石淝水之战有功,孝武帝见谢家门前的大树说:此乃谢氏之宝树。于是,谢家堂号就以皇帝赐句为“宝树堂”。而唐代滕王阁序也有此典故: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后来各地谢姓人家开始将“宝树传芳”刻于门楣上,作为家族的光荣与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谢家大院收归国有,先分配给棉麻站,用木板隔成许多小间作旅馆,后来又当宿舍分配给职工,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仍有居民居住。2002年,谢家大院被列为渝中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谢家大院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后经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后交与一文化单位使用。2017年,谢家大院再次进行保养维护,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功能,于2018年1月正式对观众免费开放。
渝中区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像谢家大院这样的传统瓦房民居在重庆主城已不多见,对它进行维护,就是保护传统的建筑记忆;将其免费开放,就是让市民亲身感受传统民居的模样,更好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