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小儿无赖”
——大足石刻里的萌萌童颜
凝视大足石刻崖壁上的儿童造像,宋代文人有关儿童的诗词似在耳边轻诵: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宋·黄庭坚《牧童》)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宋代,是大足石刻造像的鼎盛时期,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宝顶山等主要石刻造像大多集中在此时期。在这些石刻造像中,孩童的造像时而可见。
他们或与长辈一道,恭敬地站立在佛像旁;或半露于莲花之中,欣欣然张开双眼;或攀爬在栏杆之上,尽情嬉戏;或躺在母亲怀抱中,任意喧闹;或手拿玩具,陶醉其中;或放牛于田间山林之中,尽享田园情趣……在大足一地陡峭崖壁上的庄严佛国世界里,雕刻匠师将孩童调皮、天真的本性展露其间,凝固千年,童颜依旧!
石篆山石刻主要雕刻在宋代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1082—1096年),是一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石刻殿堂,孩童的身影也出现其间。特别是在诃利帝母龛中出现多身表现不一的孩童形象。如其中一孩童拿着手鼓,有节奏地击打,旁边孩童手握桃子,嘴角微张,笑意浅浅。
北山转轮经藏窟雕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间(1142—1146年),窟内佛、菩萨造像端庄、温婉,可谓是大足石刻极具代表性的造像龛窟。在洞窟的正中,刻一佛教贮藏佛经器具的转轮经藏,设计独特。就在这石雕的转轮经藏栏杆上,匠师雕刻了诸多孩童,他们在栏杆上表现出种种顽皮动作,或举腿欲攀爬,或休憩闲躺其旁,或蜷伏栏杆上相互比赛,显得天真而烂漫。
宝顶山石刻,是南宋赵智凤清苦七十余年(约1179—1249年)营造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在石刻艺术中,世俗化的生活场景比比皆是,而孩童的形象自然也较多出现在众多龛窟之间。
宝顶山牧牛图中,牧童的身影出现在蓊郁的山林间、潺潺的溪流旁,时而憨笑,时而酣睡,将八百年前田园的牧歌,凝固在这20余米长的崖壁上。宝顶山父母恩重经变相中,孩童的形象与父母一道出现其间。他们在父母身边尽情地享受这份独特的爱。其中,“推干就湿恩”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乳哺养育恩”把母爱的博大和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子忘忧恩”中,母亲左手抱着孩子,父亲含笑凝视着母子,一派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息!宝顶山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雕刻有较多的儿童造像,在即将盛开的莲花之中,在栏杆上或骑或卧,特别是上层栏杆站立的七位童子,手持乐器,正在演奏,恰如一组乐队。
或许,大足石刻里的这些童颜,也如同宋代那凝固在笔墨之间的诗词一样,凝固在大足的崖壁之上,在每天行走在石壁下的游客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