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南岸区政协建言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本报讯 “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不高;实验区建设任务推进落实不够深入。希望各位委员再出良策,助我区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近日,南岸区政协主席会聚焦“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情况,会上,该区民政局负责人恳切地说。
把脉问诊寻症结
自助力南岸区于2015年成为第三批重庆市唯一一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后,该区政协要求委员们接力为实验区建设献计出力。今年是实验区建设的第三年,大考在即,专题协商会前,南岸区政协专门组织委员两人一组,分5个小组,走访了30个社区,对15个街镇进行了全覆盖。
“一些上级单位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想,不了解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推行下去的一些政策不对路,措施不合老百姓的意愿,效果也不理想。”南岸区政协社法委主任胡雁冰首先发言。“比如‘律师进社区’这项活动,从我调研的4个街镇12个社区来看,很多律师进社区后无事可做,流于形式。”他表示,普法宣传没有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及企业真实的差异化需求,针对性差。张渝丽委员赞同道:“法律公共服务以律师每周值班为主,群众知晓率低,确实形式大于实际价值。”
“‘三事分流’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宣传还不到位,居民参与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社区协商水平还不高。”在吴言才委员看来,部分村社的自治章程、居民公约都是一个模板,仅仅经社区干部和部分居民代表简单讨论就予以公布,没有结合村社实际,群众对其知晓度与认同度都不高,又如何能够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呢?
唐宏基委员是镇基层干部,非常熟悉社区情况。他直言:“新老社区公益服务设施配置不平衡,一些老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达标,不方便居民办事。群众缺少活动场所,很有意见。”长期在街道工作的黄良谋委员也很有感触地说:“社区干部创新意识不强,行政色彩浓,专业培训少,自治能力着实有限,政府搭台也不够,社会组织缺少活力。”
……
委员们争相发言,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共识渐渐形成:“为民做主”的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向“让民做主”转变。
对症下药开良方
该如何进一步以民为主,推进社区协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呢?委员们又踊跃建言:
“进一步总结深化‘三事分流’等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探索完善居民在社区资源配置公共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有序参与听证、开展民主评议的机制,大力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
“社会服务要让‘百姓点单,政府配餐’。认真调研政府购买服务,不能只做硬业务、大业务,也要考虑软项目、小项目,要真正实现群众个性服务需求与专门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
“区级相关部门在资金、用地方面要向老社区倾斜,尽量提高所有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配置”;
……
“区政协真是花了大力气调研!委员们反映了真情况,提出了好建议。”南岸区政府副区长莫裕全在会上表示,“将召开专题会,抓好落实。”
“社区治理要切实强化群众需求导向,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南岸区政协主席甘联君强调,区政协也要持续关注,进一步发挥委员作用,共同推动南岸区社区治理创新再上新台阶。(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