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与做人之道
开州籍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轶事
隗瀛涛为开州籍著名历史学家,历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四川历史学会理事长。现就其桑梓轶事三则,以飨读者。
其父与刘帅结为拜把兄弟
隗姓,一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姓氏,因为一位史学大家隗瀛涛被家乡开州、巴山蜀水乃至华夏大地所熟知。如果隗瀛涛不在1984年的入党申请书里透露,可能谁也不曾知晓,其父隗云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刘伯承元帅有过密切交往,还是刘帅的结拜兄弟。
回溯那段弥漫着硝烟的历史,出身于贫寒之家的隗云阁因生计所迫外出当兵,追随刘伯承转战巴蜀,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在军队中,隗云阁深得刘帅信任,与刘帅结为异姓拜把兄弟,还曾任刘部军需官。后隗云阁患上肺病吐血,在刘帅的安排下,离队归籍。
回到开州的隗云阁曾多次资助、掩护、营救地下党员,其中也包括刘帅的家人。1946年,刘帅母亲周寅香去世,隗云阁不顾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险恶环境,为刘伯承母亲举行了葬礼。
专著与重庆直辖结缘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家隗瀛涛,于1930年4月17日降生在开州汉丰街道水南桥隗家院子。1953年夏,已是开州城郊丰乐中心小学校长的隗瀛涛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正是这关键性的一步,成就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学大家,直到他2007年1月14日逝世,隗瀛涛的学术成就一直为人所称道、为史学界所公认。
1960年,大学毕业的隗瀛涛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都执着地坚持着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史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隗瀛涛非常好学,51岁才开始学习他的第三门外语——日语,每天早上家里都可以听到他叽哩哇啦读日语的声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的学术研究活络起来,执着治学的隗瀛涛,其成就在学界大放异彩。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城市研究的学者,他出版了《四川保路运动史》,这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四川保路运动的学术专著。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隗瀛涛作为第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的专家,又系统地研究了重庆近代发展的演变和兴衰,著有《近代重庆城市史》,提出了重庆在近代是中国西部经济、政治中心的观点。后来在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重庆设立为中央直辖市时也参考了《近代重庆城市史》,可以说此论著为重庆直辖市的设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其作者也与重庆及重庆发展的伟大事业结缘良多,功莫大焉。
淡泊家风永传后辈
隗瀛涛的子孙辈,都没有从事历史研究专业。他虽出任四川大学副校长,但其后代没有一个在四川大学上班。“父亲都不准我们对外宣扬自己是他的儿子,他认为,做人不能靠父母,一切都要靠自己。”其子隗晓苏之语真实地勾勒出一位史学大师的淡泊家风。
隗瀛涛在学校里是一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常和学生一起谈人生、谈社会、谈学术、谈工作,无论道德文章或人品风范,都力求成为学生的楷模。他不辞辛劳,不分课堂内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比较容易解决的课题,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有早日成名成才的机会。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对教育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隗瀛涛生活俭朴,家庭和谐,家中没有高档用品,喜好读书买书,书房中只有装得满满的六只大书柜,墙壁上挂着一些字画。他除了读书、教书、写书外,就是“以酒助文、以酒迎朋”,三杯过后,酒酣耳热之际,他便谈学论道、引经据典,或海内奇闻,或文林趣事,常常引得满座大笑。
隗瀛涛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位执着追求、颇有见地的学者。他主张地方史的研究不能局促于一隅,应该立足地方、放眼神州乃至全球,把本地区历史人物活动与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史事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地方史与国史结合互补,他的许多著作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颇具特色。隗瀛涛博大精深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谈吐、灵活通变的思维、豁达严谨的态度和简朴儒雅的生活,被其学生们称为“君子作风”,他不沽名、不钓誉,颇具厚积薄发、功底坚实、成果卓越之治学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