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铸币造反
□ 作者 沈治鹏
黄宾虹1865年出生时,父亲生意如日中天,家境富裕。熟读四书五经之余,他于幼年时期就在绘画、篆刻方面展现出超群的天赋。不到20岁他到扬州游学,接触到民主思想。作为一名年轻的传统知识分子,这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1894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这让他的一腔热血瞬间点燃,立即致信康有为,支持他们的变法主张。
1895年,谭嗣同为招揽人才南下,得知消息的黄宾虹马上托人求见。大费周章后,终于如虔诚的朝圣者见到了谭嗣同。谭嗣同的慷慨陈词与黄宾虹对变法的向往不谋而合,二人相谈甚欢。
与谭嗣同畅谈回来后,黄宾虹与当地爱国志士利用农闲设教场,召集乡民练武、驰马、击剑。他们在当年岳飞扎营练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一支队伍,名为增强体质,实则意图起兵卫国。为了筹集反清革命经费,他与爱国志士冒险私铸铜币。黄宾虹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变法理想。然而,正当他们红红火火地练兵时,传来了维新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消息。为此,黄宾虹大哭一场。
1907年,黄宾虹私铸铜币被告发,为躲避通缉而逃亡上海。定居上海的黄宾虹从此走上专业画家之路,从社会变法转向艺术变法。这期间,他加入了“国学保存会”和文学团体“南社”,对革命的热情依然不减,烙印在骨子里的变法精神影响到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位画家,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变法理想,在艺术中寻求变革与突破,最终以“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艺术大师。潘天寿称他为五百年一遇的名世者。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