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5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陈独秀狱中为刘海粟留墨

□ 作者 颜坤琰

1933年陈独秀被判刑入监后,陆续有社会名流甚至达官显贵到南京第一监狱探望。大画家刘海粟的探监,更让陈独秀为他留下珍贵的墨宝,被传为艺坛佳话。

刘海粟探访陈独秀,是1936年四五月间的事。两人见面后热情拥抱。叙谈了一阵后,刘海粟便将自己带来的《孤松》图展开给陈独秀欣赏。刘海粟在《孤松》图上有题记云:“吾爱画松,尤爱黄山之松。乙亥大寒游黄山于云光中,草草以不堪书画之纸笔成此。得失难定,高明者必有以教我也。刘海粟写于黄山文殊院。”关于《孤松》图,刘海粟原想取其“孤松不孤,一松独秀”之意,作为赠品送陈独秀。谁知陈独秀见那幅《孤松》图,树干龟裂、簇叶盘丫,满纸阴浓,喜形于色,嘴里赞叹道:“好松!好松!”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在左下方诗塘里题诗一首:

黄山孤松, 不孤而孤,

孤而不孤。孤与不孤,

各有其境, 各有其图。

刘海粟点头称道:“好,有哲理。”

陈独秀左右端详了一会儿,重新提笔补了几个字:

此非调和折衷于孤与不孤之间也。题奉海粟先生

这首诗就孤松生发感慨,谈孤与不孤之间的辩证关系,谈孤与不孤各有妙境,各有其壮美非凡的异图奇景,富于哲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它突破了画师原画与题记所表现的意境,引导人从哲学高度,从更积极高尚和雄浑广阔的境界去理解孤与不孤的辨证法,表现了诗人虽身陷囹圄,却心在关山河汉的壮阔胸怀。这首诗给予读者的感受不是孤独冷寂,而是奋发热烈;不是冷漠消极,而是热情进取,这实在是诗人的人格品质使然啊!

这首诗寓意深刻,著名学者石中扬教授大加赞赏,称:“陈独秀的题词,实为他当时‘不孤而孤,孤而不孤’的处境与心境的写照,而刘海粟的《黄山孤松图》则不啻为独秀精神造像。”(石中扬《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第180页)这幅留有陈独秀墨宝的《孤松》图,刘海粟视为难得的珍宝,因此就舍不得赠送给陈独秀了。

刘海粟见陈独秀行书流畅,便请陈独秀写幅字作纪念,陈独秀想了一下,题了一副对联:

海粟先生 雅教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陈独秀虽不以书法家名世,但他的书法风帜独标,卓尔不群,篆、隶、行、草都有很高造诣,深受时人赞誉,早期的《向导》杂志刊名即出自陈独秀之手,外秀内刚,英气勃发。这卷行草,纵横恣肆,大气磅礴,气贯长虹,真实地记录了陈独秀的坦荡胸怀和昂扬激情,表明了他虽身处逆境,却傲骨依然,以及我行我素的倔强个性,可谓见情见性见风骨。它又是一幅自画相,画出了诗人、革命者的自信、自尊和自重,千年而下,亦当受人崇敬激赏。刘海粟连连点头说:“好!好!我收下了。”

刘海粟收起《孤松》画作和对联,两人再次拥抱。陈独秀祝刘海粟“二次欧游画展成功”,刘海粟祝陈独秀“《干支为字母说》早日成书,《陈独秀自传》早日动笔,千万珍重身体”。刘海粟又说,“我们虽不能常来看你,可我们都惦记着你啊!先生多保重吧!”陈独秀松开手臂,两人互道“再见”!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在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下,8月23日,国民政府提前释放了陈独秀。8月25日,陈独秀给上海《申报》写信申明:“自己没有什么可悔悟,冤枉坐了五年牢。”9月他去了武汉。1938年7月2日流亡到了重庆,一个月后便隐居江津,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江津鹤山坪石墙院乡间。刘海粟则于1939年11月30日乘船离开上海去了南洋。陈独秀刘海粟自此一别,竟成永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