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字的独特文化
所谓“残缺”字,是指缺少笔划的“错”字。不过,在古今名人的笔墨中,一些刻意的“残缺”字不但脍炙人口,而且蕴有深意,仔细揣摩,可以品出雅趣,增添乐趣,增长见识。
据史料记载,排在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在一次游览岳阳楼时,被楼外的秀丽风光所陶醉,禁不住在墙壁上题写了“虫二”两字,当时人们苦思冥想也不解其意,经解释才知道是寄寓“风月无边”之意。原来,“风”的繁体字“風”,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几”字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顶泰山,见周围景色迷人而深有感触,也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同样是取“风月无边”之意。另在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上面也书有“虫二”两字。湖心亭在西湖之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重建于1953年。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明万历后改称“湖心亭”。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曾有文人对此赋诗:“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两字,同样也是寓意“风月无边”。
不过,到了浙江杭州,人们总少不了要前往“花港观鱼”游览。“花港观鱼”地处苏堤南段西侧,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一些文人常到此吟诗作对,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不过,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花港观鱼”景名碑上的“鱼”字的繁体字“魚”,底部应该是四个点,可这里却少写了一点。原来,这块碑上所刻的“花港观鱼”四个字是清朝康熙帝手迹。康熙帝信佛教,十分崇尚“好生之德”,素有“佛爷”“善人”之称。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魚”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皇帝不忍见鱼在火上烤,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三点,让鱼在“水”里游,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凡到这里的人都会欣赏孔府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在近年制作的“孔子行教像”上也能看到。不过,人们在品味对联的内涵时,会发现其中的“富”字顶上无点。现在的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整个府地雕梁画栋,奇花异草,极尽尊荣华贵。孔家人自然希望家庭的富贵永无止境,因此,“富”字顶上无点,意指“富贵无顶”“富无止境”。
在河南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处,有一座中华林姓的太始祖比干的墓,墓碑四个隐约可见的字“殷比干莫”,是孔子存世时的惟一真迹。可“墓”字为何少写了“土”?据传说,春秋时,孔子对比干非常敬仰,他周游列国讲学时,特地来到比干的墓前凭吊,并用剑在石头上刻下“殷比干莫”四个字。孔子认为比干乃取大地之土而葬,于是,“墓”字下面的“土”有意未写。后来,有个秀才说孔子这个大教育家也写错字,便自作聪明把“土”字添到了“莫”字下面。不料,这个秀才刚写完,突然晴天霹雳,把完整的碑劈开了,秀才刚添加上的“土”字也被劈掉了。于是,人们看到的“殷比干墓”四个字残缺不全。清朝乾隆皇帝到此游览,听了这个趣闻后,挥笔写下了“宣圣真笔”四个字,旨在昭告世人:我乾隆皇帝作证,这是孔子的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