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葬和巴国消亡之谜
大约4000多年前,在今重庆、湖北、四川境内曾经生活着一个远古族系,他们被称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在2000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伴随着文献资料和种种神话传说,巴人文化像一团谜,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人们至今仍难以想象,4000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究竟是怎样生活的?而之前考古发掘出的巴人船棺,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看看那时的巴人生活。
巴人船棺葬遗址,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如今已没有了关于巴人船棺葬的半点痕迹,周边除了镇政府办公大楼,其余都建起了当地居民的房屋。
原来,1954年,重庆第一机制砖瓦厂准备在这里建厂房,挖地基时挖出许多铜器。随后,西南博物院考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时代为战国后期至西汉。
在众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齐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员注意。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来就像是独木舟,头部均正对长江。由于外形像船,墓葬被专家命名为船棺葬。
巴人先民为何要以船为棺?“以船为棺,是古人视死如生的体现。”熟悉巴人船棺葬的区文化馆非遗办工作人员杨维义介绍,古人认为,灵魂不灭,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像生前一样生活娱乐,人们常常将死者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继续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最早关于巴国的文字记载,出自《山海经》。
从部落到立国,几经迁都,在与自然和强敌不断抗争中,巴国人民的足迹遍及川渝鄂陕黔的大巴山之间,留下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战国烽烟后,巴国灭亡,其文化精华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华夏文明长河的一条涓涓细流。
据成书于秦汉的《世本》记载,巴人是“廪君之种”。可惜《世本》早已佚失,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录下了廪君的事。这段夹杂神话色彩的文字,是研究巴人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它向人们透露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大约在夏、商之际,随生产力发展,需要一位统帅来治理五姓氏部落事务,今鄂西的清江流域有巴氏之子名叫务相,与其他同样居住在武落离山的四姓(樊、瞫、相、郑),通过掷剑于洞穴、乘土船而不沉等竞争,终于胜出,被推举为王号廪君。廪君统一五姓部落,标志着巴人的正式形成。
到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对各部落的压迫,使巴族与活动在陕西中部的周族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巴人给予周武王很大支持,并派兵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后来,周初分封,将巴氏封为子国,因首领巴子之名称为巴子国,简称巴国,建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区)。自此,巴族以一个南方诸侯国见之于史册。
商周时,巴人经济以渔猎、畜牧为主,而到了春秋前期,巴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从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出,当时,巴人的生产活动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巴人尚武善舞,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据说,周代纪念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另据《晋书·乐志》记载,汉高祖定三秦,仍然以巴人之师为前锋,汉高祖看其作战勇猛,以舞为武,就让宫廷学习其歌舞,并称之为“巴渝舞”。由此,巴渝舞成为历史上著名歌舞节目之一。
频繁的战争,让迁徙成为巴人生活的常态。曾经,巴国与楚国往来密切,关系时好时坏,时敌时友。东周时,巴因受楚西进压迫,不断将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区转移,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当过巴国政治中心。历史上,巴与秦、楚联盟灭掉庸国后,得到庸国渝东峡江地区,也是其进入今重庆地区的重要原因。
而巴与邻国蜀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载有“巴蜀世战争”。与蜀国的长期交战,让巴国国力大大削弱,最终导致了灭亡。有资料显示,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为战,巴求救于秦,遂引狼入室。秦国派司马错、张仪率师伐蜀。在蜀国灭亡后不久,巴王被俘于阆中,巴国灭亡。此后,秦国在江州筑城,设巴郡。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登司马错古城》,正是当年秦灭巴蜀的真实写照。
巴国灭亡后,其后裔在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的一部分,生活在武陵山的“酉、辰、巫、武、源”五溪之域。五溪蛮直到宋代,绵延千余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民族特征。宋以后,五溪蛮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人,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及部分早年迁入湘渝鄂黔接壤处的汉族移民,经历了漫长岁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