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日益凸显,这也催生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需求空前增大。近年来,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校外时间进行了“完美无缺”的安排利用,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校外教育培训市场日渐火爆。
然而,如何规范我市校外培训机构,促其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民盟界别、农工党界别及部分市政协委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了理性思考和优质建言。
套上制度“紧箍咒”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已达4800余家。”农工党界别通过调研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速,但准入机制仍不健全,导致行业鱼龙混杂,发展良莠不齐。
针对我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规定亟待进一步规范明确的问题,农工党重庆市委会认为,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法规制度,首先应在法规、规章中界定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定主体资格;同时,调整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政策,并就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审批事宜,引入专家、三方机构协助评估机制,建立校外培训市场准入、事后监管专家库,以解决教育行政机关管理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5G时代到来,更多培训机构可能选择线上经营,要立法规范线上培训。
市政协民盟界别在调研中同样发现,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我市部分培训机构缺乏相应资质,“有的培训机构并未取得招生办学许可,仅通过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咨询公司或服务公司领取营业执照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有的机构甚至没进行工商登记,授课教师也无从业资质,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他们也建议尽快制定教育培训行业“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塑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媒体等,公示具有办学资质、信誉度高的培训机构,对违法违规培训机构予以通报。
打出执法“组合拳”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的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有的收完培训费后,撤场‘跑路’;有的硬件设施、安全保障不达标……这些校外培训乱象,在民盟界别看来,都是缺乏监管所致。为此,他们建议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动态监管,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注重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严肃查处“进行提分、升学”等学科培训效果夸大虚假宣传的校外培训机构。推行教育保证金制度,防范机构“跑路”风险,加大对违规机构的惩戒力度,禁止强制预付收费。此外,要健全校外培训市场专项治理常态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对“无证办学”、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的培训机构,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止办学。
市政协委员、民盟大渡口区委会主委胡军也发现,当前,我市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执法力量薄弱,部门监管职责边界不明。对此,她建议首先做好监管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教育、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处罚标准流程,建好监管队伍,整合监管力量,确保校外培训机构有人管、管得住。
走出“抢跑”“焦虑症”
“我市主城区受访对象中,小学生参加课外学科培训比例为63.05%,中学生高达88%,甚至有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时就为孩子报名了‘兴趣班’。与此同时,在‘比学赶超’心理驱使下,家长‘教育焦虑’情绪持续蔓延,不得不从众将孩子送去参加大量的校外培训。有46.12%的受访对象家庭,孩子的补课费每月支出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除了制度、监管等问题,更令民盟界别感到忧心的是:“如今的学生校外参训‘低龄化’、课外负担‘沉重化’特征突出。”
因此,他们认为,要使校外培训持续健康发展,改变家长和学生教育观念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因。“必须引导社会理性关注教育,疏导家长‘教育焦虑’情绪;引导学生、家长积极投身课外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兴趣教育等,以需求倒逼培训转型;形成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理解教育、建言教育、支持教育的平台,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教育新风气。”
农工党界别也呼吁加强正面规范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为此,他们建议发挥中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体作用,形成与校外培训机构良好合作的互动机制;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科学教育理念与成长规律的宣传力度,努力破除“抢跑教育”“揠苗助长”等以损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功利心态,树立正确教育观;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大力宣传非法办学机构的隐患及负面效应,逐步提高家长和学生防范抵制非法办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