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消杀之忧“氯”
城区主要干道、背街小巷、卫生死角,防疫消毒小分队全覆盖、无死角、全天候喷雾式消毒;小区步道、楼道、电梯等公共区域,物业每天定时进行消杀作业……当前,全国各省市特别是湖北省及病例较多的地区正火热开展环境消毒杀毒工作。我市农工党党员张勇、王一、李幸萃发现,大量含氯消毒剂被应用于环境消杀,这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担忧:“余氯超标”将给长江流域重要水体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风险。
“在环境消杀工作中,75%的乙醇、含氯消毒剂被作为主要消毒剂在全国范围得到应用。但由于乙醇价格不菲,储存、使用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价廉、使用更安全且容易买到的含氯消毒剂更被广泛运用于环境消杀。”他们直言,疫情重灾区湖北及病例较多的浙江、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等地处长江流域,各省市对街道、路面等环境消杀使用的含氯消毒剂,大部分将通过雨水降落、城市清洗等方式,顺着雨水管道直接排入长江。
此外,他们还关注到,根据新形势下的防控需要,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医疗机构、隔离场所等的污水处理监管,要求加强对医疗废水的消毒杀菌力度,加大余氯检测频次,余氯指标由3.0mg/L提高到不低于6.5mg/L。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不少地方制定了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上述指标作为所有污水处理厂的“硬要求”,造成污水处理厂尾端含氯消毒剂的大量使用,也极易造成附近水体内有益生物的大量死亡及生态破坏。
“应科学安排疫情环境消杀工作,指导消毒剂的合理使用。”他们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根据全国各地疫情实际情况和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出台因地制宜的环境消杀指导意见,分类指导医疗机构、城市乡镇、社会民众科学开展环境消杀。
怎样防范“余氯问题”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他们呼吁,国家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委设立专项监测,尽快部署对“长江经济带”特别是疫情较重省市的长江流域重要水体开展动态水质监测和水生态群落严密观察,“如果发现长江局域水质出现‘余氯’超标现象,应研究采取局部化学处理等整治方法,如用余氯中和剂(硫代硫酸钠)处理水体、曝气泵加速中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