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北碚区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西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西南大学出版社办公室主任任剑乔的手头忙个不停。因为在出版社工作,自然离不开书籍,其中一本《脱贫攻坚手记》成为他今年印象最深的读物。去年调研时,他亲眼目睹了驻村干部的生活工作情况,翻开这本书细读后,他深有感触地评价:“真实!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发展现状,也真实地反映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
这本书是姚元和在黔江李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写的扶贫日记。后经《重庆日报》记者彭光瑞报道后引发关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登科看到报纸后,立刻联系姚元和,就出版事宜进行商榷。从完成到出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其中凝聚了作者关于扶贫的记录和思考,这深深触动了任剑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非常了不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改变了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举措。”他说,“农村的现状,我大致了解,姚元和写出了我想看到的。”任剑乔曾亲眼目睹农业生产的不易,亲耳听说农民穷困潦倒的故事,也亲身经历过农村的艰辛。他知道大部分农村人都友善勤劳,在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这本书,也引发了他关于农村治理更多的思考。他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治理体系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二是脱贫攻坚实践提出变革农村治理体系需求;三是战略决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其中信息化和交通运输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两架马车。”
借由这本书,任剑乔了解到农村信息闭塞和交通滞后的现状。他认为:“信息化和交通运输这两架马车就是发展战略上要优先考虑的。如果说信息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无形的、软性的生产要素,交通运输则是有形的、硬性的生产要素。有了信息化,农民足不出户也可以在手机中掌握大千世界。同样,有了交通运输,农民才能更加快捷地外出亲身体会外面的精彩世界。同时外面的人才可以到农村去,实现城市农村人口的双向流动。”所以比起教育投资,任剑乔更倾向于在信息化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下大功夫。“教育作为一种细水长流的投资,不是花重金和下猛药就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通过信息化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使农民观念转变,重视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投入教育才是更为重要的。”
通过这本书,任剑乔认为,农村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都离不开行政力量的参与。“目前,在乡镇党政领导下,有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结合驻村干部、农村精英共同对农村进行治理。”他认为,现行的治理体系依然有弊端,人才流失严重,急需调整和改变,而培养人才和村级精细化行政管理将会是长远发展的需要。
谈起读书,他提倡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阅读纸质书,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要选好书,读好书,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交流,学以致用,让内心充实、思维缜密、行动果敢。在他看来,书籍给人的启迪和力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