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这首荡气回肠的《张制置珏第五十一》,每句分别来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气战万人将”来自《杨监画鹰》,“独在天一隅”来自《遣怀》,“向使国不亡”来自《九成宫》,“功业竟何如”来自《别张建封》。
这种用杜甫诗句集成的诗,名为“集杜诗”,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狱中创作。他集用杜甫诗句褒扬的“张制置珏”,就是南宋末年四川省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张珏。
而作为这首“集杜诗”的作者,文天祥已在抗元战斗中被俘,一直关押在元大都狱中。当时,蒙古人正力劝他投降,他仍坚贞不屈,表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蒙古人威胁他,如果他不投降的话,就只有像钓鱼城守将张珏那样去死。
这时,狱中的文天祥才得知张珏兵败被俘,在押往元大都的途中解弓弦自尽殉国的消息。满怀悲愤的他,于是便用杜甫的诗句,在狱中写下这首浩气长存的《张制置珏第五十一》。
张珏,陇西凤州(今陕西凤县)人,18岁到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新驻地钓鱼城从军。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钓鱼城保卫战正式打响,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元)军队进攻,并让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阵亡于钓鱼城下。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主将王坚离开合州,南宋朝廷任命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知州马千为兴元(今陕西汉中)都统兼合州知州。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马千的儿子运送兵饷到虎相山,被蒙(元)军队擒获投降,多次致信劝降,终使马千动摇,张珏向朝廷作了报告,朝廷乃任张珏为合州知州。
由于张珏魁伟雄勇且有谋略,善于用兵打仗,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十月,朝廷升任张珏为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东路安抚使,并兼任合州知州。因兴元府已被蒙(元)军队攻占,都统制司和安抚使司均都移到合州。
担任钓鱼城主将后,张珏坐镇守卫钓鱼城很长一段时间,阻止并粉碎了蒙(元)军队的大举进犯,保卫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击蒙(元)军队斗争中,他依靠广大军民,反对妥协投降,不仅战绩辉煌,功勋卓著,并大胆提出联合被奴役各民族共同抵抗蒙(元)军队、国内各民族及其政权间和平相处等主张,人称“四川虓将”。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张珏升任宁远军承宣使。一年后的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南宋王朝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张珏离开钓鱼城驻防重庆。
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春,重庆因蒙(元)军队长期围攻,城中粮食已尽。张珏部将赵安写信劝张珏投降,被张珏严词拒绝,赵安便与帐下韩忠显暗中勾结,夜间打开镇西门投降。得知消息的张珏率兵抵抗,终因力量不支,不得不用小船载着妻儿沿长江东逃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
在乘船东逃途中,张珏大为伤心,用斧头砍船自沉。船夫见状,赶紧夺掉斧头,扔入江中。遗恨难消的张珏,跳起来要投江自杀,却又被家人挽持未绪。第二天,蒙(元)军队万户铁木儿追到涪州,张珏被俘。
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的途中,张珏经过安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一个名叫赵老庵的地方,正好遇上他的一个朋友。该朋友对他说:“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事,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于是,张珏解下弓弦,在厕所中自缢殉国。张珏自尽后,随从押解的人焚烧了他的尸骨,用瓦罐把他埋葬在自尽的地方。
得知张珏殉国的消息,文天祥既悲愤又痛惜,遂含泪写下这首“集杜诗”,以褒扬这位“四川虓将”!
写下《张制置珏第五十一》大约三年之后,文天祥在元大都柴市英勇就义,与张珏一样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