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垫江的老鹰岩,地处精华山和黄草山间的山丘地带,父亲在那艰苦的条件下,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长大、抚养成人,更用他那双长满硬茧的双手开创了家乡的小康时代。
点亮“新生活”
“我们老家的房屋是我一锤一凿打出来,一砖一瓦铺上去,一间一间建起来的……”提起自建老家房屋的事,父亲既兴奋又自豪,全家大小都有了自己的“窝”,实现了“住有所居”。看到别村都点上了电灯,父亲也积极奔走呼吁,带领村里的“大劳力”一起打坑、立桩、架线,让村里的每户人家都点上了红通通的电灯,小孩子终于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书写作业、勤奋读书。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每人分得的田地越来越少,加之家乡地处山地,土壤贫瘠,旱涝不保,我家粮食也时常“接不上趟儿”。面对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父亲硬是靠肩挑背扛,把一块沙石荒地开垦成土地,把能改田的土改成水田。此后,我家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略有节余。有了粮食,打米还是个大问题,村里的人往往要将谷子挑到几里路之外去打米,劳神费力,很是不便。
父亲是一个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人。他四处打听解决办法。与两家邻居合伙办起了加工房,没有动力电,硬是重新立桩架线把电输过来,没有资金就想方设法找银行贷、向亲友借。那个年代,银行贷款是何等的紧张。我还清楚地记得,70多岁的邻居张大爷深更半夜把自己积攒下来的1000元积蓄亲手交给父亲,支持办加工房。他深情地对父亲说:“你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我把全部积蓄借给你,全力支持你!”村民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口打出白花花的精米。父亲还陆续购买了面粉机、压面机、榨油机,生产面粉、面条,榨菜籽油,改善了村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条件。
汗滴“小康路”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天然气、自来水、光纤通到每家每户,现在我们乡下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每次我回老家,父亲总是理直气壮地对我说。
想起儿时上学走的羊肠小道,心里就一阵酸,经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光着脚在泥泞的路上蹒跚前行,偶尔还会摔到水田里。
父亲是一个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开路先锋。家乡地处半山腰上,看到邻村通了公路,他深受触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下定决心要突破陡坡深沟“拦路虎”,带领村民凿山修路。他耐心地动员村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他说:“就算我们这代人苦点累点,也一定要把公路修到家门口,给子孙后代造福!”他带头上工地,始终同村民们奋战在第一线,带头干最重、最累、最危险的任务;修路无资金,他就带头自掏腰包,并动员村民东拼西凑;修路无机械设备,他就同村民们一道,用钢钎、大锤、铁锹和双手,以最原始的方式一米一米地向前修。经过村民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9年凿通了通达家门口的支公路,方便了村民们运送粮食、化肥等物资。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抓住党的“四好农村路”惠民政策,父亲又动员村民集资硬化水泥路,把公路修到每家门口。如今,小车、货车便捷地行驶在乡村道路上,在20多公里外县城上班的哥哥也能实现天天早出晚归。
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父亲又带领村民种橙子树、柑橘树,养鸡、养鸭、养鱼。记得我上中学时,父亲揪着十几只鸡到市场上一卖,就凑足了我一期的学费、生活费。父亲还带领村民修好了生产便道、人行便道、通院便道,家里接通了天然气、自来水,安上了热水器、洗衣机,建起了亮堂堂的卫生厕所。每次回到老家,我也能像在城里一样吃上香喷喷的电饭锅饭、洗上热水澡,饭后一家大小总要到宽敞的乡村公路散散步、呼吸清新的家乡空气,实在欢喜。品着新鲜瓜果,听着鸡鸣狗叫,悠闲地拿着钓鱼竿,回味着浓浓乡愁,好一派乡村田园风光!
精彩“幸福卡”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和你妈妈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养老金,可以补贴家里的开销;我的身体也还硬朗,医保卡的钱就拿点感冒药,用不完;我还办了一张老年公交卡,方便得很……”父亲很自豪、很感激地说。
父亲已年过花甲,头上的白发也逐年增多,养老问题也是正当考虑的主题。这几年,家乡的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单人健骑机、双人漫步机、推手锻炼体育器材等户外体育设施配套齐全,给村里的老人们增添了新的项目。赶集是父亲的常规行程,邻里三五个结伴而行,边走边摆龙门阵,到了街上,喝杯茶,到乡村医生那里测测血压,下街来再打两斤老白干带回家。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父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勤劳简朴,敢为善为,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开创了家乡的小康生活。他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谦和友善,做事要尽心尽力、至精至美,敢打头阵、争当先锋,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