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璧山、永川、江津三区交界处,横亘着一座青山——云雾山。云雾山北起璧山马坊的官井坝,向南延伸至江津茨坝,长约35公里,海拔450-700米。当该山蜿蜒至永川何埂与江津石门交界处时突起两座山峰,分别为男石笋峰和女石笋峰,最高海拔694.4米。由于这两座山峰位于两地交界处,且“孤峰如笋,高标挺秀,特立不群。上有丹炉仙迹……(乾隆版《永川县志·山川》),因此,在重庆府志和永川、江津县志等史料里均能找到有关它的记载。透过这些记载,一座很美、很牛、很红的石笋山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很美:江津后八景之一
据1923年版《江津县志》记载,江津八景包括鼎山叠翠、华盖晴岚、龙门春浪、鹤峰霁雪、古寺晓钟、马骁春色、仙池古迹、江心砥石;后八景包括金井寨泉、石笋凌云、古佛禅院、南江寓钓、石羊晚渡、栖清书院、浒溪烟雨、莲塘夜月。
由于石笋山风景秀丽,山峰高耸云天,百里之外清晰可见,被冠以“石笋凌云”之名位列江津后八景之一,遂成为文人墨客题咏描绘的对象,进而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华丽的诗篇。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江渊的《石笋凌云》。
江渊(1400-1473),江津县九龙铺(今享堂乡)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考取进士,入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之职,后来又先后担任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太子少师、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等职。在任期间,曾参与北京保卫战,协助于谦击退瓦剌。成化元年(1465年)辞官归故里,兴建梅溪书院,教育乡中子弟。朝廷追念他的功劳,敇令于江津县城石狮子街江渊宅内建御书楼,并赐玻璃壶。宪宗钦书“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对联赐予。
江渊工于诗,著有《锦荣集》《观光集》及江津前八景、后八景诗。江渊《石笋凌云》诗在1923年版《江津县志》和1992年版《江津县志》中均有记载,全诗如下:
岧峣玉笋插云烟,万丈丹梯未可缘。
屹起数峰高拔地,孤撑一柱上擎天。
盘根迥出鸿濛外,落萚原从造化先。
拟驾飚轮凌绝顶,徐看海水变桑田。
近年来,随着石笋山旅游业的开发和情山文化的打造,人们围绕石笋山又陆续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赋予了石笋山更多的文化内涵。
很牛:曾避过张献忠搜山
因战争、匪患等原因修建寨堡,是“不战而屈人策之上者”。在光绪甲午岁增修《永川县志·御变》中就有“多建寨堡”的建议。
云雾坪“在石笋山右,高与相等”(1923年版《江津县志·名胜》),且“据山之脊,阔容万人,四围壁削”(光绪甲午岁增修《永川县志·寨堡》),是修寨建堡的理想之地。据有关史料记载,云雾坪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最大规模的建设在南宋时期,明清重修复建。历经战乱和时间洗礼,古寨的许多建筑被毁,只有扼守雄关隘口的南天门、人和门等寨门雄姿犹存,颓垣断壁的寨墙隐约可见。
关于张献忠扰蜀这段历史,史学界有不同观点,民间也有多种传闻。从永川、江津县志等史料的记载看,张献忠曾率军到过永川和江津,给永、津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战争伤害。据县志记载,云雾坪寨曾成功躲避过张献忠搜山。光绪甲午岁增修《永川县志·山川》载:昔献逆扰蜀,乡人居此避乱,赖以保全。1923年版《江津县志·名胜》载:……相传邑人苏氏合族避难于此,献贼搜山已到大寨门,忽云雾漫天,白昼成夜,人行对面弗睹。贼不获逞,率众去,遂名。
很红:曾建立游击区
石笋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据1992年版《江津县志》等史料记载,1949年4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凌照远任书记,凌文远、刘明为委员的党组织——津北工委在江津石门永安村8社桃子林成立。到11月已建立支部53个,有党员610人。津北工委领导的地域,西起江津与合江接壤部,东达江津和璧山交界处,南接津南工委地域,北接永川区域。
1948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刁家会议,讨论了川黔边武装斗争问题,决定在合江首先搞武装暴动,以打通宜宾至江津到重庆城的联系通道。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津北工委掌握枪支五百多支,以石笋山为中心建立了游击区,在山上进行武装训练,对迎接解放、保卫家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红色土地的见证,在位于石门镇永安村三组石笋山的鹅颈项,至今保存着一幅石刻标语——“拥护毛主朱令”。这幅标语镌刻在一块约5平方米的斜石上,镌刻时间为1948年12月。“毛主朱令”是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简称。这是民主革命时期江津区境内、石笋山上唯一保存至今的石刻革命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