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从小就跟着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3岁时开始走村串巷,辗转于十里八乡,替人家写写画画,贴补家用。
1915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年仅20岁的徐悲鸿只身来到上海,投靠父亲生前的一位故交旧友——当时任教于复旦大学的徐子明。念及同乡之情,徐子明出面帮助徐悲鸿在复旦大学谋到了一个助教的职位,以解决其生计问题。因此,行前,满怀希冀的徐悲鸿还特意为这位徐子明教授画了一幅画。可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当徐悲鸿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却发现这位好心的同乡已经调到了北京。无奈之下,徐悲鸿径直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然而,人走茶凉,校长或许认为,既然介绍人已经离开了复旦,这个来自乡下的毫无学历的小伙子又实在太年轻,遂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承诺。
工作落空、且已身无分文的徐悲鸿十分绝望。正走投无路之时,徐悲鸿遇到了一位叫黄震之的江苏籍商人。交谈间,黄震之发现了徐悲鸿手里拿着的一幅画,并大加称赞。那幅画正是徐悲鸿来沪前为徐子明所画的。当初,徐悲鸿很用心地画了一幅水彩画,打算作为礼物送给徐子明,既是展现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功底,也是表达对其帮扶之恩的谢意。不曾想,黄震之看着看着,竟然爱不释手,提出购买意向,但徐悲鸿不肯,任凭人家磨破嘴皮,倔强的徐悲鸿就是坚决不同意,说那幅画是专门画给徐教授的。惊讶之余,黄震之赏识起这个年轻人的个性,遂决定照顾徐悲鸿的生活,并资助他读书深造。
然而,世事无常。不久后,因为好赌,黄震之破产失联,不知所踪。
一天,再度陷入绝境的徐悲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一家名为“上海审美书馆”的画馆寄去了一幅《奔马图》。这家画馆是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俩开办的,后来他们成为了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看了《奔马图》,兄弟俩眼前一亮,被其独到的构思、栩栩如生的表现技巧深深打动,于是托人带话给徐悲鸿:“这画我们肯定要,但有个条件,你得再画四幅仕女图在五天之后一起送来。”并承诺付给徐悲鸿50块大洋的报酬。其不便明言的内情在于,最近,馆里要办展览,急需像样的人物画。
可是,此时的徐悲鸿身上只剩下5枚铜板,已经是山穷水尽,没有饭吃了。稍作思忖,徐悲鸿用那5枚铜板,买回5个半斤一坨的饭团,打算一天吃一个,五天画完四幅仕女图。又将自己唯一的一件棉衣拿到当铺换回颜料和画笔,不管不顾、孤注一掷地投身于侍女图的创作当中。那是个初冬时节。
然而,当徐悲鸿用五天时间如期画完了四幅仕女图,第六天赶到画馆的时候,高氏兄弟却出差了,徐悲鸿只得折返。第七天再去又碰上周末,画馆休息,到第八天总算见到老板时,徐悲鸿已经饿得不成人样了!高氏兄弟心痛不已,大吃一惊地说:“你怎么饿成了这样?有困难你告诉我们一声啊,管几顿饭算得了什么?!”徐悲鸿答道:“说了画完仕女图才能拿报酬,说啥是啥,既然应允的事就要做到。”
正是凭借这份守诺重义的品性和千锤百炼的艺术修为,徐悲鸿终于在高手云集、人才济济的画坛站稳脚跟,并声名远播,成为融中西画法于一炉的中国现代绘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