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石柱县桥头中学,最初叫导远中学,后来叫道远中学。校名更替,校址迁建,都事出有因。
追溯历史,此校最先是一所私立学校。1893年,丰都县桥头坝乡绅募款在马鹿山脚下、龙河岸头创办“华祝书院”,1911年废弃;1943年春,一批乡绅在桥头坝八圣宫创办私立导远中学;新中国成立前佘德瑜任导远中学校长。
导远中学,为何又称“道远中学”呢?这与郭沫若有着不解的渊缘。
1944年3月,由郭沫若发起,《说文》月刊社社长卫聚贤在重庆主办了女英雄秦良玉的遗物展。石柱县教育科长廖集云筹备和带队,秦良玉的后人杨舜贞、妇女代表熊南侠和石柱县参议会代表、解说员佘德瑜,一同赴渝,参加展览。佘对廖集云说望能借此良机联系郭沫若同志,为桥头的导远中学题校名。
到渝后,廖集云及时前往衔接,郭沫若应允,约卫聚贤当面磋商,并和廖集云、卫聚贤、佘德瑜等一起研究集资兴办中学。
郭首先询问学校附近有什么文物古迹、名人遗迹。廖集云一一回答。原来桥头坝原属丰都县辖,1942年,省里调整石柱丰都两县交叉地时,划归石柱管。这个区所辖的金铃、湖镇与湖北利川接壤,离县城更远,又是高寒山区。值此国民教育大力普及之后,小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到县城上中学非常困难。因区署迁往沙子关,利用桥头原有公房办成中学,已开始招生入学。
郭沫若得知该校原名为“导远”后,深思片刻,用征求意见的口气问“可不可以用‘道远’二字”,话音刚落,一旁的卫聚贤兴奋地说:“你这个拆字先生,拆一个字,就把边区中学的任务、性质显示了出来!”
廖集云拍胸而起说:“太好了!卫社长代郭老师讲清了,任重道远。郭老师不但给取了适应环境的校名,还给加了重任,佘参议员应仰体郭老师的教益,付出全力,办好道远中学,才不负郭老师的殷切希望。”
几个人都会意地笑了。在横置的宣纸上,郭沫若欣然濡笔从左到右书写行草“道远中学”四个大字。
佘德瑜带回石柱县城裱好后拿回桥头,择日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高挂在校内大堂上。道远中学,由此得名。
郭沫若是中国的大文豪,名气大,毗邻的忠县、万县、利川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道远中学”的生源和教学十分红火。
1958年秋天,桥头乡所在的道远中学,被改名为“桥头中学”。2004年新的桥头中学迁建到马鹿山场镇,2005年藤子沟水库修成以后,老桥头中学没于库底。
无论是之前的道远中学,还是后来的桥头中学,多年来都不甘落后,奋力进取,为土家山寨桥头镇的乡村振兴培养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