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有利于加快提升成渝地区综合竞争力,形成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引擎,但也使得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涪陵要在激烈竞争中成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必须找到发展路径。
“支点城市”在功能和定位上与副中心城市相近,是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承担过多功能而建设的新的经济行政中心,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相当数量的人口总量、便捷的交通体系、合理的产业基础。
基于地理区位、工业基础、人文沿袭等,涪陵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区位方面,涪陵是成渝地区东出北上和重庆“一区”联系“两群”的门户枢纽,涪陵港是长江常年可抵达的最上游深水良港,拥有高新区、综保区等重要平台基地,是重庆唯一拥有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区县;产业方面,涪陵作为西南地区传统老工业基地、全市工业大区,制造业门类齐全,位列重庆区域经济“火车头”行列;人文方面,涪陵是巴国故都、理学圣地、中国榨菜之乡,在成渝地区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涪陵位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核心区域,坐拥长乌两江,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
但涪陵建设战略支点城市仍存在经济体量提升空间较大、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交通能级不够高等问题。下一步要抢抓双城经济圈机遇,坚持内外兼修聚人心,精准施策挖潜力,加快推动涪陵建设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强化联通功能,高起点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通区域内部交通网络,提升涪陵连接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通道使命。建设双城经济圈重要深水良港,支持龙头港与泸州港、宜宾港等港区合作,抓好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高起点高水平共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双城经济圈重要铁路枢纽,全力建设放射型铁路网交通圈,打通双城经济圈东出北上南下重要交通节点,形成到成都、重庆主城区、宜昌“一小时经济圈”,到武汉、西安“2小时交通圈”。
强化支撑功能,高水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协作协力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强化经济支撑功能。厚植主导产业支撑,准确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高质、高新发展方向,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找点补链、补链成群,建设链群完整、特色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西部一流“智造强区”。筑牢科技创新支撑,以“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强化与双城经济圈相关地区的技术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战略协作,联合搭建区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扩大开放平台支撑,充分激发现有开放平台优势,强化区域平台互补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
强化融合功能,高格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寻求区域合作,搭建多类型合作平台,实现跨区域板块融合发展。共建川渝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充分发掘和利用川渝各地区位、资源、政策、产业等优势,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经济板块。共建重庆中部万亿经济走廊,联合两江新区、长寿,带动垫江、梁平等区县发展,形成重庆中部有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经济走廊。共建涪南武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动武隆、南川重点乡镇合作发展,共同构建区域农副产品批发集散中心。共建涪丰忠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联动丰都、忠县,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长江沿线绿色发展。
强化撬动功能,高标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人口外溢,吸引“两群”人口转移,加快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百万城市人口现代化大城市。
强化辐射功能,高质量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短板,打造区域性民生共享“幸福圈”。加强教育联动协作,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育一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支持医疗机构合作办院,推动高质量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协同。
(作者系涪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