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12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烽火岁月,李约瑟在渝结缘复旦 张恨水夜宿海棠溪 江津“去思碑” 神秘传奇龙多山 联苑赏雪趣盎然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神秘传奇龙多山
□ 作者 兰梦宁

龙多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城区西北60公里的龙凤镇,海拔624米,因其山势挺拔峻秀,峰峦叠嶂起伏、逶迤连绵,形似龙蟠而得名。

其山北有一巨石,中部断裂,传说,自古以来为巴、蜀分界线。龙多山以寺庙古城、摩崖造像、石刻题记和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而著称,1987年被重庆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龙多山属合州赤水县辖境,立于巨石上,还可眺望重庆潼南县、四川武胜县。每逢清晨,山上公鸡啼鸣,龙多山下临近四围之三县村民均可听到,故有“鸡鸣三县”一说。

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龙多山上建放生池。放生池面积约1亩。它的遐迩闻名是因为有武则天捐资修池的故事和其独特的风姿。史载,唐末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入川避难,曾游览龙多山,同游人中书舍人、散文家孙樵被山间瑰丽景色深深吸引,竟停车饱览两日,乘兴提笔撰写了《龙多山录》。《龙多山录》也成为有史记载的唐朝时重庆范围内最早的游记。

据《合川县志》记载,龙多山不仅是唐僖宗在重庆游览过的最古老的名山,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重庆时游览过的最古老的名山。

龙多山所在地原为赤水古城,迄今城寨虽毁,但遗址尚存。明嘉靖年间,合州知州刘士逵远眺龙多山得诗一首《远眺》:“凫舄三年降,龙多百里程。久怀灵鹫胜,频上钓鱼城。霜堆枫叶下,秋色晚山横。北望凝目处,浮云障帝京。”此首诗道出对“鹫台献瑞”的眷念。龙多山上之灵鹫台源自印度佛教,灵鹫台旁瑞气祥云,弥漫萦绕,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真有瑞气身边来,云从脚下起,寄寓美好的希望与向往尽在其中。“鹫台献瑞”与“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岩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堆翠”为“龙多山八景”,八景点缀名山,给仙山琼阁增添更多靓丽色彩。

在长达1千米的峻峭“二岩”上,至今仍保留着自唐咸通以来历朝历代开凿的摩崖佛像群。其中,有被文物界与史学界视为珍品的“二岩”西侧的“十佛龛”与“弥勒佛龛”。在“二岩”摩崖佛像之间,至今保留着众多的文字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唐僖宗年间散文家孙樵撰写的《龙多山录》、北宋政和六年合州赤水县人李思为歌颂王安石变法而作的《知县程公政事记》与《张夫人梦佛记》、明嘉靖三十年刘世奎所题的《龙多山题记》和《登龙多山诗》、明熹宗年间曹学佺题写的七绝《憩龙多山题子规亭》、清代僧人福泰所题的《龙多山八景》等佳作名篇。这些精妙的文字叙述与精湛的书法艺术,更为古老而神奇的龙多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载,位于“二岩”长廊中的千佛龛由唐代咸通五年(864年)合州赤水县主簿赵行捐造,刻浮雕迭坐佛像一千余座,每尊高约0.10米,弥勒佛龛高1.08米、宽1.05米,内存佛像19座,半浮雕,造型丰硕,衣褶流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态,系咸通五年供养人樊氏捐造。千佛龛比著名的大足宝顶石刻要早320年,为龙多山摩崖造像最早石刻。刻有浮雕跌坐佛像共1128座,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重庆地区众多“千佛崖造像”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