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的红灯笼
儿时,一过年,我就掐着指头盼十五。元宵之夜,踏着月光,挑着红灯笼撵月亮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
那时候,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大门口就悬挂起一盏又圆又大的红灯笼。有的上面写着自家姓氏,称为姓氏灯。人们认为“灯”与“丁”谐音,挂上姓氏灯,寓意着家里添丁进口,人丁兴旺;有的上面写着福禄寿喜字样,象征着家庭幸福美满、平安如意。在人们眼里,红色不但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还有辟邪驱灾的作用,所以,大门上悬挂的灯笼大都是用红纸或红丝绸手工制作,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前途一片光明。等到月满之时,村庄灯火通明,欢乐喜庆,远远望去,呈现出一派“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的景象。
“玲珑挂青竹,一尺垂红莲。”记忆中的红灯笼式样繁多,方的、圆的,手工扎制的、彩纸折皱的,动物造型、五角星、莲花、心型的,安装上轮子用红头绳拉着跑的,手提的,竹棍挑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多数传统灯笼用一根细长的竹棍挑着,灯笼纸上画着《西游记》《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戏曲经典人物和花鸟虫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月光的映衬下,里面跳跃着的红豆般的火苗,犹如一颗红心在生命的旋律中舞动。
正月十五前一天,父亲将高粱秆截成长短不一的小棒,再用竹签、细线组合成灯笼框架,然后在雕刻着不同图案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薄纸拓印出来,接下来母亲用多彩的颜料描色,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后用小木板制成放蜡烛的底座,一个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的灯笼就做好了。
快乐的元宵之夜,天刚擦黑,我就迫不及待的和小伙伴们一起踏着月光、打着灯笼,跑来撵去,追逐笑闹,对比谁的灯笼造型更乖巧,色泽更鲜艳。随着夜色渐浓,出来“赛灯笼”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盏盏红灯摇曳,点点星火交错,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逗趣声,响成一片,为乡村之夜点亮了一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靓丽风景。
红灯笼里摇曳着烛光和热闹,盛满了团圆和幸福。如今,塑料灯笼和各种电子灯笼逐渐替代了纸灯笼,当年的戏曲人物被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动漫卡通人物代替,但儿时的灯笼情结却永远烙在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