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居住在城口县葛城镇南门口的但更生先生,几乎每隔半年就要收到一封自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寄来的信件。那是我国文化界名人张光年写来的。
原来,张光年还是但更生的学生哩。
1919年至1938年期间,但更生在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教书并担任校长。1927年,但先生教中学国文课,发现班上有个叫张文亮(张光年原名)的学生天资极好,文章口才高人一头,于是倍加喜爱。但先生讲课时,有意提一些难点的问题让张光年回答,以这样的方式来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地方有一家进步刊物叫《河口诗社》,张在上面发表了一些有思想的作品,引起了但先生的好奇与重视,他常常把张留在家中探讨学问,也讨论一些时局方面的问题。1929年,张光年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在一家书店当店员。但更生不愿看到这个有为的年轻人失学在家,慷慨解囊助他读书。
此后,这对年龄相差20多岁的师生你来我往地成了知交,每次见面都是长叙不收,偶尔也“清吃清谈”。直到张光年到武汉读书,但先生也没停止对他的帮助。《城口县志·人物志》记述:“抗日战争爆发,光年在汉口、光化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受到警察盘讯,但更生以校长身份出面开脱掩护。”此后不久,张光年便去了延安。
1940年,但更生回到原籍城口县,担任复木乡乡长兼城口中学代校长。此间由张光年作词的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传到了城口,但先生逢人便说这是他学生创作的歌曲,并第一个在城口唱开了这首歌曲。城口中学从此把这首抗日红歌作为学校歌咏晚会的保留节目。直到如今,该校的歌咏晚会上依然能听到雄浑高亢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无论是清贫的学生时代,还是后来成了名人,张光年一如既往地尊重昔日的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文化部艺术局的领导,还念念不忘但先生。他在给但更生的信中写道:“回想少年时代,您是一位仁慈的长辈,不时给我真挚的同情和帮助。你的鼓励对我是可贵的,永远不能忘记的……我希望您还像从前那样地关心国事,热心于地方公益,热情地对待年轻的同志……”但更生每见张光年发表的文章或作品必一一搜集,并常常教育子女和年轻学生学习张光年好学上进的品质和爱国爱民的精神。1955年但更生去世,刚从苏联访问回国的张光年闻讯,随即发来唁电及汇款。直至晚年,他还多方打听、关心但先生子女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但家人也认真保存着张光年的书信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