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两岸翠竹葱茂,青山叠叠,绿水悠悠,一个寂静古朴的村落,悄悄隐藏其中,它便是石龙门村。石龙门村位于江津区塘河镇,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石龙门村,是在一个春日的早晨。新芽吐绿,柔风拂面,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探出头来。这座掩于山水之间的古老村落,静静地敞开大门,等待着游人前来探寻岁月长河中的悠悠往事。
庭院深深春几许
石龙门村,以当地著名的石龙门庄园而命名。采访首站,便来到了石龙门庄园。在石龙门村综治专干张庆源的带领下,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层层叠叠的青瓦白墙映入眼帘。
顺着小路往下走,来到了庄园院落。长满青苔的石梯和部分倒塌的墙体,诉说着它的落寞。据史料记载,石龙门村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湖南陈姓移民来到塘河石龙门,购买康家宅基地兴建院落,经一百多年五代人扩大兴建,才在青山秀水间缔造了这样一个质朴雅致的世外田园。
“因为地处偏僻,石龙门庄园是重庆庄园建筑中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张庆源向记者介绍道。名为庄园,倒不如说是建筑群,它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建筑面积达13200多平方米,由64根石柱和30多根大圆木柱擎起,有房屋520多间。由于附近无高山,远远看去,庄园的青瓦白墙轮廓,更显气势恢宏。
整座庄园设计精巧,布局科学且匠心独运。满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柱、绘彩描金,九道中门九道关,形成庭院深深的“龙门阵”。在此基础上,两厢穿堂叠殿,十八天井,又珠联璧合成“八阵图”,蔚为壮观。初入庄园,犹如进入易经中的“八卦迷宫”,分不清东西南北。
穿过几间房屋,看到院子里的一棵树长得生机勃勃。仍然住在这里的村民赵怀明告诉记者,这棵树是含笑梅。赵怀明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这里冬暖夏凉,夏天都不用开风扇,排水系统非常好,下暴雨也从没积过水。”虽然未曾亲眼见过庄园繁盛时期的豪华,但赵怀明对庄园建筑称赞有加。
继续在老屋中穿行,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时代的印记随处可见。在门口的指示牌里,依稀可见庄园繁盛时的景象,玻璃房、骑马场……当年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可窥一斑。
来到庄园西边,恰巧遇到砍柴而归的陈洪佑老人。陈洪佑是庄园主人的后人,今年88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陈家老宅被陆续分给村民,陈洪佑的家人也渐渐离去,庄园里越来越空,他却仍住在庄园角落的一处房里。说起这座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宅,他有太多故事。
随着岁月的侵蚀,曾经的两层院墙现在只剩下短短的一小截,曾经盛极一时的庄园难以再找回当年的模样。断壁残垣上爬满了青苔,唯有那些花窗、斜梁上的精细雕花还在悄然“盛放”。
俯瞰石龙门庄园
斜梁上的精细木雕
石龙门庄园内部
英雄壮举永铭记
离开石龙门庄园后,记者来到石龙门村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一条条输气管道交错排列,一个已经停用的天然气闸阀静静地立在管道间的空地上,斑驳的锈迹透着历史的印记,铭记着火海群英32111钻井队的英雄壮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望着32111钻井队英雄事迹陈列室外墙上的大字,听着张庆源的介绍,时间一下子被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油工人开展西南大会战,于1966年在当时的江津县塘河乡太平村境内打出了第一口产量大、压力高的天然气井塘河一号井,该钻井编号为32111。
历史定格在1966年6月22日凌晨1时许。钻井队正在进行投产前最后一项工作,当关井测压、准备放喷测试时,由于气井压力急剧上升,井口出气的一根无缝钢管突然胀破,“砰”的一声爆炸,惊天动地,顿时熊熊大火腾空而起,一片火海。崭新的厂房、贵重的机器等国家财产及整个大气田面临毁灭性的危险。
在这危急关头,全队职工、塘河乡人民为了保住新开发的气井,在那科技不发达、消防设施不先进的年代,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扑向火海关闭闸阀。最后,在石油职工和塘河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战下,经过生死搏斗,控制气流,扑灭大火,保住了气井。在这场搏斗中,张永庆、王平、罗华太、吴仲启、王祖民、邓木全6位同志英勇牺牲,21人被烧伤。
1966年10月1日,32111钻井队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大会,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32111钻井队代表王有发,高度赞扬32111钻井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群体。
1966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32111英雄钻井队扑灭火海保住大气井》的文章,32111钻井队被誉为“集体的黄继光、集体的邱少云、集体的欧阳海、集体的麦贤得”,塘河一号井场被誉为“英雄阵地”,并在当地修建英雄事迹陈列室。
之后,32111英雄钻井队的英雄事迹被编入语文教科书,全国掀起了学习32111钻井队热潮。“32111钻井队”与“南京路上好八连”“大庆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当时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主旋律。
32111钻井队英雄事迹陈列室
悠悠塘河向未来
塘河镇因水运而兴,石龙门村三面环山,古河道绕村落而过。荔枝映月,渔舟点点,竹排悠悠,山歌萦绕,好一幅清新雅致的水乡画卷。
沿着塘河岸边行走,新修的柏油马路通向远方,河边一棵棵绿油油的荔枝树在微风中摇曳。张庆源介绍,石龙门村的主导产业是荔枝和龙眼,该村种植荔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现在石龙门村种植荔枝3000亩、15万株,投产2000亩,品种包括妃子笑、带绿、桂味等十余种。“去年实现年总产量近6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部分农户实现人均增收万元以上。”张庆源高兴地对记者说。
经过荔枝产业园往下走,抬眼望去,塘河水面上铺满竹竿扎成的矩形网格,竹竿上种满了移植过来的水草。据介绍,这是人工鱼巢,为下游的鱼儿提供安全稳定的产卵环境,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
水草上游不远处就是肖家滩古堰。“千舟万帆风雨过,纤夫号子脚踏破。船载过客江海去,船工还得重返埠。”肖家滩古堰长70米,宽2米,高5米,滩长坡陡,阻碍塘河河道。早在200多年前人们就在这里筑堰拦河,经多次整修,古堰保存至今,其主要功能是通行船舶、蓄水灌溉农田以及河中放竹筏。在交通闭塞、落后的年代,对塘河当地的经济繁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续往前,沿着石龙门村杜陈路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陈家桥”。这座桥是拱形桥,宽大平整的石板上,浅浅青苔记录着过往村民的匆匆脚步。在石龙门村走一走,会发现这里是一个探幽寻古的好去处。虽朴素无华,却舒展开朗。石龙门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三楠祠、麒麟桥等历史文物静静伫立,向游人诉说着沧桑往事。
除了大力发展荔枝、龙眼等产业,近年来,石龙门村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促进旅游发展,石龙门村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兴办农家乐,挖掘塘河水系的内在潜力,开发水上娱乐项目等。“我们还确定了专职保护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保护措施。”张庆源介绍,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吸引资金来修缮打造石龙门庄园等历史文物。
肖家滩古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