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著名电影编剧、京味小说家赵大年还只是一个六七岁的稚童,他随家人从北平流亡到了重庆。抗战后期,他就读于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学校非常活跃。他不仅喜爱歌咏和话剧、演出过曹禺的《雷雨》,还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小说。
赵大年的祖上爱新觉罗·肇浩是清朝一位王爷。由于世事变迁,肇浩这一支子孙便由“肇”而“赵”,改为了汉姓。赵大年一家,与同为满族正红旗人的老舍有远亲,两家人在北平时往来十分热络,赵大年管老舍叫“二爹”。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拖儿带女,从沦陷区北平来到重庆北碚后,赵大年寒暑假便常去北碚看望他的二爹二婶。
一次,赵大年领着弟弟从住家的地方走了二十多里路,来到北碚老舍家。与表兄妹玩过之后,他向二爹问起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那时他刚读完老舍写的《骆驼祥子》,很关心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便问二爹:“祥子现在还活着吗?”老舍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活着!也逃难到重庆来啦!就是重庆的路不平,他没法拉车,改行抬滑竿啦!”由于老舍是绷着脸说的,赵大年还信以为真呢。这是赵大年在回忆老舍文章中的原话,老舍风趣幽默的回答,虽是诓了赵大年,却润物细无声地向少年儿童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给底层民众带来深重灾难的罪行,以及沦陷区民众宁愿逃难、流亡,也不当亡国奴的坚强意志。
这天午饭,二婶胡絜青做了碎子油韭菜馅包子款待他们。由于走饿了,赵大年一口气吃了七八个。二爹老舍怕他撑着,就低头对赵大年道:“孩子啊,咱可还有下顿啦!”说得满桌人都笑了。其实,当时老舍一家的生活也很清苦,并不是经常能吃上白面的。赵大年在二爹家,曾见过一位作家在老舍的纪念册上题有这样两句话:“换他肉二斤,写稿三千字。”说明当时稿费很低,作家挣钱艰难。
赵大年还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来了客人,二爹就找出来一套旧西装,悄悄地拿到北碚街上去卖了,然后才买了点酒菜;可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大概因为二爹爱猫,或者是嫌四川的耗子太多,就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惹得全家人大笑一场。”这件趣事,在当时重庆文艺界也被传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