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来重庆,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也汇聚重庆。重庆不但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成为了全国经济、金融中心。
当时在渝中区打铜街、新街口(现新华路下半段)、小什字一带就集中了15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不仅有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也有钱庄、银号、保险公司以及外资银行,如汇丰、麦加利也在重庆设有办事处。该地区成为重庆最早的金融中心,也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在全国享有盛名。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战时的重庆金融中心的建立,起到了吸引资金内移、凝聚抗战力量的巨大作用。这些银行提供的巨额资金,促进了大后方百业的发展。
2013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美丰银行、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及聚兴诚银行等6处银行旧址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遗址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金融机构旧址在重庆近现代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重庆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建筑有着怎样的故事?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它们如何见证重庆金融业的发展?让我们漫步当年这条金融机构聚集街区,触摸那页泛黄日历。
交通银行旧址位于渝中区打铜街14号。这座由加拿大建筑师倍克设计的大楼,于1935年底建成,为钢筋混凝土与砖石木混合结构,地面五层,局部六层,内外装饰华丽、大气高贵,特有的巴洛克式建筑符号,洋溢着浪漫与怀旧的色彩。1940年,日军飞机轰炸重庆,该大楼在轰炸中受损,一枚炮弹正中大楼顶部,顶楼基本全毁,四五两层部分受损,交通银行当年对其进行了修复。1941年,又建第六层,分别为阅览室、台球室、饭厅、招待所等。
此楼原为川康平民商业银行行址。1937年12月7日,内迁重庆的交通银行以45万元价格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购得此楼。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在新址开业。同年6月,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内迁重庆,与中国银行共同承担国库收支与发行兑换国币业务。
抗战期间,交通银行在重庆的主要业务为: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之贷款与投资,国内外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券及公司股票业务,提供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等业务。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办公、员工住宿、学习培训等需要,交通银行还在李子坝现抗战遗址公园内新建了办公楼、宿舍、银行学校和地下金库。地下金库是开凿山壁而建,从地面一直通到嘉陵江边,有4个进出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可见当年选址建造的精心。金库里冬暖夏凉,夏天温度比室外低10℃左右。该金库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至今储藏室、通道、通风口等还保存完好。
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迁回上海。大楼交由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使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交通银行停业,该大楼曾作为重庆市冶金工业局办公地。后转拨给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办公和营业。现为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打铜街支行营业办公楼。
交通银行是民国时期官办的“四大银行”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为战时经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作为反映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历史及建筑风貌的旧址,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2000年,该旧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遗址群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银行旧址现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打铜街支行营业办公楼 王加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