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青春的答案
——读《无怨的青春》
席慕蓉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她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她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所以她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青春、对乡愁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追问。她的作品题材不算丰富,逃不开爱这个主题,她的文字清新淡雅,笔尖蘸满单纯的甜蜜和忧伤。对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她是青春岁月中的情感代言,是无法忘怀的记忆。
席慕蓉的诗作擅长追问,所以拿到《无怨的青春》这本诗集,也不妨追问一下青春是什么?是懵懂,是无暇,还是绚烂呢?若把青春交给你,将如何填空呢?席慕蓉给出的答案是“无怨”,这是一种风雨之后的平静,繁华之后的雍容,脆弱之后的坚韧。
全书共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六七首诗,总共也才六十余首,作为一本诗集而言,它显得有些单薄,但是作为青春的纪念,它隽永悠长。在每部分的开头,都有一篇心情随笔,引领主题。尤其是第一部分《无怨的青春》,更是全书的引领。
我们的成长,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面貌,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第一部分主题既现,第二到第七部分将这个主题逐步铺陈开来:《初相遇》可以说是一种偶然,《年轻的夜》则是努力追索,然而在追索的过程中无不充满陷阱,于是提出《警告》,进而破解《谜题》,在《回首的刹那》认真省思,厘清《前缘》。全书的主题铺展到此,仿佛遗落了人生重要的一环,于是第八部分《与你同行》,第九部分落下帷幕《最后的一句》,为全书划上句号。
青春是什么,这是全书都在追寻的答案。
在《远行》一诗中,她写道:“再见/我爱/让我独自越过这陌生的涧谷/隔着深深的郁闷的空间/我的昔时在哭”。成长的路上有滩涂有沼泽,总要独自面对那些陌生而艰难的事情,所以青春是孤独的远行。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爱的筵席》中,青春是卑微的爱。于是茶饭不思日渐消瘦,于是念念不忘黯然神伤,于是独自痛苦到最后甚至有些丧失理智。全诗虽然只有四句话,四个肯定性的排比句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极富张力,个中滋味只有爱过的人才会懂。
青春也是无奈的离别:“如果雨之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请容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别离/微笑地继续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你”。青春是无端的忧愁:“骤雨之后/就像云的出岫/你一定要原谅/一定要原谅啊/一个女子的无端的忧愁”。青春更是无悔的美丽:“只有在回首的刹那/才能得到一种清明的酸辛/所以也只有/在太迟了的时候/才能细细揣摩出/一种无悔的美丽的心情”。
席慕蓉的文字浅显易懂,情感的表达也无过激之言,虽然时常会有淡淡的伤感,也不过是和风一般的温柔中夹杂了些湿润的细雨。没有辛辣的讽刺,没有高亢的呐喊,她是来自远方的浅浅低吟,让你感受到忧愁和欣喜都是同样的真实而美好。席慕蓉说:“时光疾如飞矢,从我身边掠过,然而,在我的诗里,一切却都进行得极为缓慢。”她是时光缓慢酿造的酒,宜久存,宜细品,绵绵回甘。
或许你看完整本书,还是无法找到青春的答案,那也没有关系,青春本就是不确定的。可以不完美,允许被浪费,面对一个个成长的谜题不断寻求答案,最终平静地接受和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