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研发适合本地的农机器具
□ 本报记者 邓永宏
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不平。1亩以下的单块耕地占了80%左右,15度以上坡度的土地占了60%左右。对此,6月14日,在市政协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分组协商讨论时,第四专题组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意见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江涛以水稻种植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耕地、播种、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都实现机械化,那50万亩的稻田,就能节约2.5亿至3亿元的支出。“节约支出就等于增收。”江涛建议,要让各种农机补贴到位,补齐农机器具在研发、生产、推广等方面的短板。同时,大力进行宜机化农田改造。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却落后于社会发展。” 市政协专职常委谭净注意到,目前农业机械化虽然覆盖面广,但由于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研发大多停留在仿制、改装上。他认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必须依托科技、人才,不断强化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的作用。
市政协常委、江北区政协原副主席张亚兴提出,要用工业化的手段解决农业问题,农业机械化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重庆是装备制造业中心,有着良好的工业基地,面对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一部分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可以转型生产农机,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实现新的作为。同时,由农机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机械运营、维护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生产。
重庆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型机械,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参会的市政协常委们认为,首先要有良田,除自然形成的良田之外,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造,让田土适宜机械化;其次要有良种,把种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再次要有良机,要研发一批轻量化、小微化的农机器具,让机械适宜现实条件;还要有良技,通过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培育出一批能操作机器人、无人机、懂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