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伏在窗前,
让黑夜快点过去。
希望的梦啊——
总是做不完的。
黑夜里总有星光,
白天怎能叫太阳躲藏?
明天,是个幸福的日子,
明天是我的希望。
精短灵动的语句、简洁明快的格律、澄澈厚重的情感,这是红岩英烈余祖胜于1947年春写就的青春诗篇——《明天》。这年夏天,未满20岁的余祖胜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27日,即将等来“明天”的余祖胜不幸殉难,牺牲时距他22岁生日不到一个月。
被誉为“红心诗人”的余祖胜是《红岩》小说中余新江的原型,在他短暂的青春韶华中,有据可查的有40多首诗,他的诗歌既展现了年轻革命者坚定理想信念的“青春志”,也饱含了共产党人永葆凛然大义的“英雄气”。
对黑与恶的鞭挞
1927年,余祖胜出生于一个穷苦工人家庭。1938年武汉沦陷,余祖胜不得不同家人逃难到重庆,先后经历了弟弟在日本飞机轰炸中失去双眼、父亲在病痛中离世、母亲因经济拮据不得不将最小的弟弟转送他人等悲剧。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并残酷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余祖胜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至暗惨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南方局《新华日报》等哺育下,思想逐渐成熟的他毅然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在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工人的帮助下,只有小学文化的余祖胜刻苦自学。经过国内外进步文学的熏陶和浸润,他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写出了数篇鞭挞旧社会黑暗与丑恶的现实主义诗歌,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唤醒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争。“没有都市的喧闹声,人们把冷寂的巷子遗忘”,余祖胜1946年11月以“苍扉”为笔名在《新华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阴暗的角落》,通过小乞丐的“眼泪”控诉当时丑恶的世界,之后《碉堡》《我的家》《“布施”》等多篇暗讽世风日下、社会动荡、底层疾苦的诗作相继问世。“尸水淌着,滋润着干枯的土壤”是对国民党不顾民生福祉的批判;阔气的大肚商人与污秽的丐童对比,是对社会腐朽造成阶级对立的鞭笞。同时,余祖胜还喟叹“我的家,就是一座水牢啊”。在这些充满觉醒隐喻的诗歌中,青年余祖胜扮演了唤醒苦难社会的角色。
向真与美的仰望
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下,余祖胜积极与进步青年开展地下工作,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和美好。他把诗歌作为宣言,通过诗歌明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真理认同,表达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美好社会的憧憬。
《在遥远的地方思念》和《明天》是余祖胜的两篇经典之作。两首诗中提到的“明天”,喻指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在这里,不再有“苦痛的眼泪”“悲愁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领域”“美丽的日子”。余祖胜将“明天”分别与“黑暗”“黑夜”进行对照,从反面映衬社会主义社会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间的光明”“新的生命”。同时,无论是“我第一个看见东方发出的曙光”或“我的幸福是明天”,都体现了余祖胜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此外,《晒太阳》《秋》等诗歌里,“太阳是我们的”等诗句表达了对革命真理的坚守与笃定,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冀望与愿景。
于血与火的斗争
为了初心使命,余祖胜始终斗争在革命最前线。他把鲁迅作为自己的革命偶像,并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誊抄在笔记上作为座右铭。
在余祖胜的诸多诗歌中,充满了青年革命者的英雄主义情怀。“扫光!扫光!扫光!扫尽人类吸血臭虫”,余祖胜在《新年的夜》中抒发了自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意志。“燃烧着魔鬼”“战斗的心”“举起坚实的手臂”等诗句,余祖胜在自己创办的墙报上发表的《火焰》诗句,将其在血与火中冲锋向前的斗争英姿凸显得淋漓尽致。“在憔悴的叶子中夹杂着一朵蔷薇”,在诗歌《叶》中,余祖胜将自己比作一朵在罪恶社会摧残下依然骄傲盛开的蔷薇,在白色恐怖下的国统区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哪怕付出鲜血和生命,“然而她精神是不会消灭的”。被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后,余祖胜与其他狱友创建“铁窗诗社”,以笔为剑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临难不苟、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