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指出,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实现新突破,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如何培育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人才?委员们在思考。
打造出色的师资力量
如何解决引才难、留才难、人才短缺、师资队伍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民盟界别委员认为,应构建有利于高校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持建立人才特殊津贴制度,给予政策空间,允许提高优秀教师的收入与待遇水平。
民革界别委员提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即职业院校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综合水平,建立职前和职后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职前教师,委托国内“双一流”排名前50名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并作为“双一流”大学必须完成的建设项目,由其联合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大型企业组织开展“高素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从职后教师的培养来看,充分发挥高校先天优势,系统开展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优化完善培育机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
针对我市智能制造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农工党界别委员提出——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中的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学科群。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纳入全市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重点,鼓励有关高校增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相关新专业。
针对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等问题,民革界别委员建议,根据各专业之间的核心职业技能和专业办学特色,积极对接产业集群发展,响应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对技术技能的新诉求,优化专业群课程设置,及时更新课程标准体系,丰富专业群建设内涵。发挥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集群效应,扎实推进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敬业爱业等优秀品质。
强化校企融合发展
校企如何融合发展?民革界别委员指出,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所在地的企业资源。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鼓励学校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强化学校的专业建设。鼓励企业把生产线建在校内,作为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允许学校把实验室建在企业,让学生直接在生产线上参加实践锻炼。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线的需要,保证学生毕业就能熟练地进入生产一线,促进学生的学业和就业。
民革界别委员还建议,将专业群建设基础延伸至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途径,加强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式培养等多元化育人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