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广泛会见各方面人士,图为他们在桂园门口送别来访的客人。
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刊登的周恩来在“星五聚餐会”上的演讲词
(作者供图)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表示我国实业界有4个人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其中,范旭东、卢作孚都是大后方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营企业家既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损失,又肩负着支持抗战,发展生产的使命。为了团结民营企业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他们一道,追求和平和民主,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努力。
毛泽东重庆谈判结深厚友谊
1945年8月28日,在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毛泽东乘飞机亲临重庆。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同国民党解决国内政治上、军事上的各项迫切问题后,实现国内和平和国家统一。
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庆聚集着一大批民营企业界人士。长期的战乱,他们的资产多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他们经营的各种企业又备受国民党官僚资本和买办势力的打击,处于备受压迫的境地。得知毛主席亲自到重庆,希望从毛主席那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纲领和工商政策,为自身的发展谋求一条出路。
9月17日下午,毛泽东在桂园举行茶会与产业界人士会面,到会者有刘鸿生、范旭东、胡西园、吴羹梅、吴蕴初、章乃器、潘昌猷等。由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副处长钱之光、南方局经济组组长许涤新等作陪。茶会期间,毛泽东赞扬产业界人士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所作的贡献,同时指出,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掠夺压榨下,中国民族经济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首先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工商业要靠民主政治来维持,只有结束国民党的政治独裁和经济压迫,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新中国,才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唯一道路。
毛主席的讲话擦亮了产业界进步人士的眼睛,他们逐步认识了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是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纷纷表示要更加关心国共两党在重庆的谈判,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毛主席与工商界人士交往的影响深入人心。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毛主席的拥护和爱戴。9月的山城,依旧炎热。工商界人士担忧炎热的天气影响毛主席在重庆的工作,他们想尽办法,及时地买到了电风扇,转送毛主席,表示一点心意。办事处同志感谢他们的好意,不肯接受礼物,耐心地作了解释,最后来客答应只收成本不赚钱,声明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
周恩来亲力亲为促团结
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加强了对国统区统战工作的领导。周恩来多次与工商界人士会见谈话,参观大后方民营企业,在公共场合演讲以及发表文章,宣传共产党政策主张,赞扬工商界的爱国热情,号召民族资本家团结起来,担负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1939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组织驻渝参政员参观内迁工厂,参政员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参观了自河南郑州迁到土湾刚刚复工的豫丰纱厂。1942年1月14日,周恩来同冯玉祥又来土湾参观、视察战时后方最大的民营“渝鑫钢铁厂”,参观了产品,并题词鼓励:“没有重工业,便没有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渝鑫钢铁厂的生产,为民族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1942年以来,周恩来多次在“特园”邀集“火柴大王”刘鸿生、四川畜产公司总经理古耕虞、宝丰公司经理康心远等人谈话,听取他们介绍工商界的情况,向他们讲解形势,勉励他们在困难中努力发展生产,支援抗战。
周恩来还利用参加“星五聚餐会”的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1945年10月19日,周恩来应“西南实业协会”邀请出席“星五聚餐会”,作了题为《当前经济大势》的著名演讲。他指出:战后工业建设,首先需要政治的安定……中国今天不仅政治上要民主,经济上也要民主。所以工业界应推派代表参加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决定施政纲领和修改宪草。”“今后应该改善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购买力,工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在税收和劳资问题上,关税的重心应放在保护民族工业上面”。
胡子昂后来回忆:“周恩来《当前经济大势》的演讲在工商界中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使我日益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倒行逆施,丢掉了对国民党一度抱有的幻想,进一步参加到爱国民主运动的浪潮中来,开始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
南方局经济组成统战“前哨地”
1940年12月,由周恩来亲自指导下的南方局经济组成立,许涤新任组长。经济组负责宣传党的财经政策、搜集国民党统治区财经资料和工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经济组成立初期,对民族资本家开展的工作比较少。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周恩来告诫许涤新:“要使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你必须出面同民族资本家打交道,做民族资本家的统战工作。做民族资本家的统战工作,就是为了坚持抗战,就是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
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经济组一方面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经济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统制和管制手段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敲诈和掠夺;另一方面收集、宣传工商界人士的意见和主张,用工商界能够接受和熟悉的语言来发表文章,借助舆论影响,为民族工商业请命。
许涤新主动拜访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卢作孚等川帮工商界人士。还邀请古耕虞和一些出口商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与周恩来座谈。古耕虞回忆道:“我开始与周恩来接触,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当时周恩来在南方局主持工作,常常邀请一些民主人士到上清寺‘特园’聚会。在《新华日报》工作的许涤新常到四川畜产公司来,向我了解出口业务方面的情况,有时也就当时一些经济问题交换意见。我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就是许涤新代为邀请的。”
《新华日报》:“抗战号角、人民喉舌”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党报,发表了大量阐释共产党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文章,揭露、抨击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的掠夺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家的经济政治斗争。
1941年7月7日,周恩来在《“七七”四年》中写道,“官僚资本障碍了中国民族资本及合作事业的发展,破坏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商业市场的正常贸易,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他提出“主张扶助民族资本,反对官僚资本。我们必须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严格地统制对外贸易,保护工商业的发展,以大力扶助中小企业和合作事业,发展农村经济,以力求自给自足。”
1942年2月20日,《新华日报》开辟《友声》专栏,专门刊登民主党派和其他党外人士的文章,为文化界、教育界、实业界等代表人物提供言论阵地。
此外,每年新华日报馆利用创刊纪念活动团结各界人士。徐迈进回忆道:“《新华日报》采用了一种以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来体现我们党的宣传方针。例如:我们根据周副主席的指示,利用《新华日报》七周年纪念,在化龙桥报馆的球场上举行了一次招待会,招待柳亚子、沈钧儒、马寅初、陶行知等文化戏剧界、工商界及各方面知名人士数十人参加。公开发出请帖,国民党方面的人也请,他不来也可以,来则欢迎,结果来的各界人士很多。
与大后方民族企业家的交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性摆在第一位。正如皖南事变以后,时局的骤变和环境的险恶,周恩来等人坚守国统区,尽可能地争取时局的好转,表示“无论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我们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