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滑竿
□ 作者 章创生
滑竿是一种代步工具,始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但它从轿子演变而来,却是民俗学家们的共识。滑竿轻巧灵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 尤其适合山区小路,因此曾在重庆特别盛行。“滑竿”之名是怎样得来的?一说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另一说是它轻便快速,滑得快,所以叫滑竿。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
滑竿一般两人抬,一前一后。后者视线被坐滑竿的乘客挡住,须前者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前后一呼一应,于是就产生了“报路号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桥了,前呼: “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前面的路上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个小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后应:“喊他妈来抱。”发展到后来,见啥说啥,生动风趣,除了报告路况,还有振奋精神、鼓舞干劲的作用,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重庆的许多风景点,至今仍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
滑竿,也是俗语“敲竹杠”的由来。旧时抬滑竿的一些滑头,想从乘坐者的身上多捞点油水,于是两人商量好,当滑竿抬到半山腰,其中一人敲几下竹竿棒,两人就放下滑竿,想出各种理由向乘坐者加价。山高路远,乘坐者无计可施,一般都只好乖乖就范。这种带有强行勒索意味的行为,为大多数人所不齿,因此人们便把强行提价称做“敲竹杠”。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