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有座铜梁山
合川,古有“合州”等名。山水灵秀古合川,松涛悦耳听天籁。合川境内铜梁山,位于涪江之南南津街街道辖区内,海拔444.3米,是今合川城区最高山,在参天松林的掩映中如一道画屏。
明万历《合州志》:“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道出了铜梁山的由来。从春秋战国开始,合州一直以盛产铜而著称,为巴蜀最重要的青铜供应地。宋代地理学家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山岭之上平整,远望诸山而此独秀。”明正德九年(1514),铜梁山改名“金榜山”,象征科第吉祥之意,并镌刻《金榜山新名记》石碑于山上,后又恢复铜梁山名。
据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张森楷《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记载:“铜梁洞山中有石洞深丈余二,石林可坐十余人,唐闾邱道人居此五十余年,乃去碁局丹井犹存。” 1127年,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后,赵氏子孙及其臣仆多逃往合州。山上岩壁留有周祜(鲁国公赵宪仲弟)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彦情淳熙二年(1175)、沈汝一淳熙十一年(1184)摩崖题刻及诗文。
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如今的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有的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而难辨,有的还清晰可辨。特别是在最下一层石洞左右石壁上的题刻还基本保存完好,一边是署名“黑石山人”的五言诗:“仙洞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仙人游何处,未知死与生。”另一边则是一首“归来何处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的七言律诗。落款为:乙丑(1925年)邑人徐晴辉题。据资料记载,徐晴辉为清末县丞。在铜梁山裸露的石岩上,还有多处以文字为主的摩崖石刻。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草书大字“道人有道山不孤”、篆书“龟鹤齐寿”、楷书“方岩”等。铜梁洞也因有众多摩崖石刻而被列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游铜梁山寻幽览胜抒怀。如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在合州任通判期间,曾登临铜梁洞,题留《铜梁洞观木莲花》诗:“仙姿疑是华颠栽,不向东林沼上开。异芯每随榴花放,清香时傍竹风来。枝悬缟带垂金柳,瓣落苍台坠玉杯。若使濂溪年少见,定抛兰桨到岩隈。”诗文笔调清新,描绘了山中木莲花之美。
铜梁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传奇色彩,不愧为一座文化名山。
(作者系合川区政协委员、合川区文联副主席)
斑驳的石刻
铜梁山裸露在外的石刻“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