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绍兴鲁迅故里
初到古城绍兴,如同打开一本刚买的新书,需要看的内容实在太多。但是,我最想看的还是鲁迅故居。
鲁迅,一个多么响亮、亲切的名字,他的作品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他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影响了一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民族。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阅读鲁迅,他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始终在感召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开始阅读鲁迅,到现在虽然走过了大半人生,但对鲁迅的作品依然爱不释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经典文字,多少年了早就烂熟于胸,信手拈来。
我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走进绍兴鲁迅故里的。鲁迅故里分别由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以及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组成。在故居入口处,一堵白墙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民族脊梁,游客纷纷在这儿驻足留影。我想,这应该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对他思想和精神的高度概括。
在来绍兴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对于20世纪的中国究竟有什么影响?我想,鲁迅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民族精神和文化层面。作为思想家,鲁迅的影响体现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上,他的一声声“呐喊”,目的是为了唤醒“熟睡的人们”。因而,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作家。他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里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逢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直斥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和礼教。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我认为它是鲁迅散文中最经典的一篇。因此,当我走进鲁迅故居时,我急切地想看一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确很大,如今园里长满了杂草,还生长着几棵高大的乔木。但因为是白天,游客甚多,所以不必担心有赤练蛇或“美女蛇”之类的东西。
从鲁迅故居出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三味书屋”了。书屋的主人姓寿,名叫寿镜吾,他是鲁迅的老师,鲁迅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正门进去,第三间便是书屋。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每天上学要对着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然后才开始读书。多少年了,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叫“三味书屋”,“三味”是什么意思?这次参观了“三味书屋”才总算弄明白了——“三味”指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鲁迅早年就是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先后读过《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以及《西厢记传奇》《石头记》《三国演义》《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等。
从三味书屋出来,走过一段石板路就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座极富绍兴特色的建筑,粉墙黛瓦,绿树环绕,尽管是现代展馆,却与周围的水乡古镇风光完美融合。
走进纪念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青铜像。他坐在藤椅上,从容望着前方。展厅共分上下两层,展出了大量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在展厅一角,一张巨幅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身穿军服的日本兵手举砍刀,面对着一个双手被绳索反绑着的跪在地上的中国男子,而周围站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人们”。我在《呐喊》自序里读到的文字,现在却直观地呈现在了眼前。鲁迅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从电影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才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他认为,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他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学的力量来改良中国社会。所以,纵观鲁迅的一生,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来到绍兴,听说绍兴全市正在开展以“遇见鲁迅”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今天遇见鲁迅,正是为了明天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