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就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同、在于各民族的人心凝聚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角度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宏大工程,既有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又有各民族的群体利益;既有润物无声、久久为功的长期艰巨性,又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现实迫切性。正是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鲜明特征、时代特点,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艰巨性。
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命题有效、有形、有感落地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一句话,但是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对如何在“铸牢”一词上下足下细功夫,应进行科学缜密的思考、形成务实有效的方法、开展有形有感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经验,科学有效地“铸牢”。
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工作实践中,要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有利于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出发点在“铸”,落脚点在“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在工作实践中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当成“火线阵地”,这个“火线阵地”有“我进敌退、我退敌进”的特殊性,要有时时刻刻坚守、不敢一丝一毫、一时一刻松懈的忧患意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举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效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提质增效宗教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民族工作的载体平台,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基础工程。要结合工作实际、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明确创建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清单、工作计划,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真接地气、有质有效、群众拥护、深入人心,从而达到促进地方发展、促进单位和谐、促进本地区民族团结稳定的效果。切实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发挥宗教工作在推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文艺和宣传小分队、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驻寺干部、乡村振兴专干、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吸引群众观看、收听的手段,宣传党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真正听得懂、听得进。推动广大群众在村委会、寺管会、合作社、村民小组、文化屋、妇联组织等公共场所形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积极推进双语和谐乡村、和谐社区示范点建设,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工程。下大力气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引导鼓励人口双向迁移流动,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合理照顾民族风俗习惯,坚决纠正针对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视行为。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重庆市第十批援藏队员、市政协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