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指出,要“提升人文气息”“加快打造人文之城”。在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中,重庆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为打造人文之城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将重庆打造为具有中国气派、西南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现代人文城市,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助推重庆打造人文之城。人文城市人民建,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引领聚合力是打造人文城市的前提。一要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创建人文城市意识。邀请人文城市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线典型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授课。培育高素质、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团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庆地方志、群众身边事等进行多类型多形式多载体宣讲。推广理论宣讲好经验好做法,如“廊桥故事会”,定期举办“书记党课”“红岩讲堂”。二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围绕提升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人文之城奋斗目标,压实工作责任,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成立创建人文城市指挥部,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群团组织协同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围绕人文城市创建重点、难点、短板,强化文化规划的市级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强化区县属地落实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市区县贯通、部门联动,构建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工作格局。四是以人文精神营造社会氛围。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汇聚向上力量,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倡导文明生活习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重庆。定期评选重庆“最美巾帼榜样”“重庆好人”等,以榜样力量激励市民积极向上。
文化软件物质硬件“双提升”塑造人文城市之灵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繁荣文化是文化强市的抓手,要做好文化软件、物质硬件双提升。一方面升级文化软件,做好重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盘活文化资源。重庆文化璀璨、历史悠久,人民富有英雄气,要保护利用好重庆传承千年的三峡文化、巴蜀文化与传承百年的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保留城市气质中的原生态,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岩精神成为重庆城市精神内核,让三峡移民精神代代相传。要创新资源运用手段,丰富资源呈现载体,打通古今相续的文脉,打造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渝派文化活化利用品牌,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打造人文之城的不竭文化源泉。另一方面提升物质硬件,促进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供给有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公园,做亮一批城市人文景观,按照美学标准规划和打造城市建筑,培育新时代文明示范区和重庆文化标识,打造川渝特色节庆活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链,推进文旅融合,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局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惠民”落地,打造文艺精品,努力推广重庆“特”“优”“尖”作品,让新重庆成为具有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德法并举”为人文城市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明确并顺应新时代人文城市的法治要求,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上,坚持可持续和拆建并重原则,遵循现有法律法规,加速制定重庆城市更新条例,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实现“德治”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可通过培育社区互助文化提升“自治”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治”能力,以公共文化建设与法律教育提升“法治”素养,实现人文城市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功能,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以美好生活兑现人文城市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对应着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改革开放能级、生态环境保护能级、生活品质能级的大幅跃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以坚持人文城市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一体推进,发挥文化消费的经济引擎作用,提升重庆城市美誉度和全球知名度。通过统筹推进宜居之城、智慧之城、便捷之城等让全体重庆人民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要建设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应努力提升城市人的个体韧性,提升其应急处突能力。加强全域协同,提高联防联控联治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与城市突发情况、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有关的部门应综合施策,协同办公。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NDQN13、2022TBWT-ZD3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