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禹湛钓鱼城题诗
据著名史学家张森楷编纂的《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载:禹湛,(1792年—1862年),字注元,号渱江,清代合州东里石龙场(今合川区香龙镇)人,性伉爽,道光初弱冠为诸生,以岁贡生终,崇祀为乡贤。曾一度从军,西出塞外,后去滇南作幕僚,未几官罢归里,屡次乡试不第,遂浪迹大江南北以至浙、闽诸省,士大夫间,往往知有湛矣足迹所至,皆有吟咏,集诗达千余首,为晚清川东著名诗人,遗著有《滇游草》《闽游草》各1卷、《华蓥山樵》古近体诗6卷。曾写下与合州钓鱼城有关的诗两首。
鱼城写怀
西蜀地称形胜雄,关键第一在川东。
孤城屡挫元兵锐,卅载能延宋祚穷。
鳌载三山终仗水,鹏抟万里要乘风。
未知天道凭人事,保障鱼城借张公。
该诗开篇即点明四川在古代战争中的地理优势和钓鱼城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而颔联精辟地概括了钓鱼城军民孤城固守、历经两百余次大小战斗的浴血场面,“鱼台一柱支半壁”真不为过也。颈联中“鳌载三山”,龙生九子,鳌为长。《山海经》载东海有巨鳌。《列子·汤问》: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天帝恐流于西极,乃命禺彊使巨鳌载之。忽一日,巨鳌负三山游于东南,见此地青山隐隐,碧水沉沉,白云飘渺,山花烂漫,隐有灵山之象,驻足不返,化而成山,三山遂成三峰,鳌背称鳌峰,背之浮家称鳌城。颈联比喻钓鱼城军民浴血奋战,坚守36年的可歌可泣的斗志。尾联中“张公”即指钓鱼城守将、南宋末年著名将领张珏战败被俘自尽殉国。“未知天道凭人事”则是该诗要表达的主旨,“天道不可违逆,人事需尽全力”,称赞钓鱼城以张珏等为代表的军民不畏牺牲、敢于拼搏的高贵品质。
九日钓鱼城登高
烽烟万里暗神州,城守原为报国谋。
昔乐长安每西笑,今歌河水不东流。
重阳偶动登临兴,大地翻成冷淡秋。
拼醉长房菊花酒,置身高处又何忧。
该诗首句点出宋蒙(元)之战的残酷现实,“城守原为报国谋”则表现了钓鱼城军民艰难守卫孤城的爱国民族深情。颔联“昔乐”说昔日人们在战乱中总会仰望帝都,也是作者由过去热衷于追慕功名而今却淡看世事的心境,也即对当朝的希望,然而由于南宋王朝腐败,“今歌河水不东流”本是自然现象,而作者故作违背自然规律的写法,在艺术上写后来南宋王朝灭亡的悲剧。
颈联笔意一转,本是在重阳节登临寄情,颇含雅趣,作者却用一个“翻”字,将寄情人转化为悲情的画面,“冷淡秋”本指登高的季节,暗喻当时没落的社会现实。“拼醉长房菊花酒”句中,重阳登高饮菊花酒本为古代习俗,“长房”即指东汉费长房在九月九饮菊花酒以避难,借用典故以表现作者的悲哀心境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作者登临钓鱼城引发对历史的触动。“置身高处又何忧”则是作者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人心哀苦悲愤,“高处”可谓一语双关,本指独标高格的钓鱼山,也暗喻作者所追求的淡泊生活境界。
(作者系合川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