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既是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坚强的民主主义者,是周恩来心目中“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有正义感的大律师”,董必武眼中“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1938年10月,沈钧儒由武汉来到重庆;1946年5月,离开重庆前往上海。在近8年的重庆时光里,他见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胜利和追求和平民主。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有三个对外公开的办公地点——红岩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曾家岩50号周公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三处地名都有一个“岩”字,现在统称为“红色三岩”。沈钧儒曾在“红色三岩”广泛接触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红岩嘴:参加南方局祝寿活动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成立。南方局和办事处最初设在机房街70号,后因人员较多房屋不够,加上日机轰炸,搬到了红岩嘴13号(今化龙桥红岩村52号)。从此,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场所。
据《沈钧儒年谱》记载:从1939年,沈钧儒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在感情上愈益密切,很多工作常与“共产党朋友”(先生语)商量,通过他们去征询周恩来的意见。沈钧儒热情地学习和吸收马列主义,积极与中国共产党交往,也逐渐坚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压迫加剧,1942年南方局向延安报告工作时指出:“我们采取了新的斗争方式,如庆祝郭沫若之五十寿辰,冯玉祥六十寿辰,参加张冲追悼会等。”作为民主人士的典型代表,沈钧儒成为红岩嘴祝寿活动的常客。
1943年1月2日,周恩来、董必武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举行招待会为沈钧儒祝寿,同行的还有张申府、刘清扬等。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各部门人员均出席。沈钧儒、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先后发表致词。周恩来在致词中高度评价沈钧儒为国共合作、民主团结所做的贡献。在周恩来的指示下,1月3日的《新华日报》还特意刊登了郭沫若、茅盾、老舍等50人联名撰写的祝寿词《沈衡山先生七十寿辰》。其中称赞道:“先生今年七十,精神之坚毅也如石,身体之康健也如石,守道之笃实也如石,爱国之纯挚也如石。”
1944年1月3日,董必武60寿辰祝寿活动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举行。南方局特意邀请了郭沫若和沈钧儒、黄炎培、陶行知、邓初民等民主人士。在3日前,沈钧儒就写好贺诗《贺董必武先生六十》,称赞董老:“六旬衣履犹清矫,齐寿彭聃定不虚。”
周公馆:与周恩来共商国是
1939年初,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南方局部分机构入驻曾家岩50号周公馆。周恩来等人在此广泛地会见黄炎培、沈钧儒等民主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就坚持抗战、和平民主等重大问题进行反复商谈。沈钧儒居住寓所在良庄,离周公馆较近。沈钧儒亦经常一人或与邹韬奋、柳湜同去曾家岩访问周公馆。
1941年3月,由沈钧儒参与创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民盟从成立开始,就在政治上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张澜、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等多次就抗日反蒋问题同周恩来等同志秘密协商。《沈钧儒年谱》中写道:“1942年12月12日,周恩来、董必武在曾家岩50号会见沈钧儒、叶以群,并共进午餐,讨论时局。”
为了维护国共合作,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倡导召开“党派会议”、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党派会议”是各党派、各抗日武装、各人民团体代表均可参加,其内容和形式类似于“政治协商会议”。1945年1月25日,周恩来邀集各方民主人士代表黄炎培、冷御秋、左舜生、沈钧儒、张申府、邓初民、郭沫若、范朴斋等至曾家岩50号商谈召集党派会议等问题。
1945年8月28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周公馆、桂园、特园广泛会见张澜、沈钧儒等民主人士。据《毛泽东年谱》记载:9月2日,同周恩来、王若飞赴特园,出席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名义举行的宴会。毛泽东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来了。今天我们聚会“民主之家”,今后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参加宴会的有民盟负责人沈钧儒、黄炎培、冷遹、鲜特生、章伯钧、罗隆基、张申府、左舜生等。在宴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和为贵”,并同沈钧儒谈健身运动,同黄炎培谈职业教育,同张申府谈五四运动往事。
虎头岩:关心和支持《新华日报》
曾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的熊复回忆生活在红岩的往事时写道:“天涯孤梦忆红岩。想当年,起狼烟。独树旌旗无愧小延安。”这里的“小延安”指红岩嘴和虎头岩,都在重庆市郊外化龙桥附近。位于虎头岩的《新华日报》编辑部是重庆各界爱国民主人士聚集的地方。每逢1月11日《新华日报》周年纪念,应邀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士达千人以上。
1938年1月11日创刊发行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沈钧儒长期关心和支持《新华日报》的发展。早在创刊之初,沈钧儒就为其题词:“和平奋斗救中国”,寄托了良好的愿望。1940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成立两周年纪念,沈钧儒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于1939年“七七”纪念时提出的“抗战、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的方针,为之题词道:“以团结支持抗战,以民主巩固团结,是目前救国的途径。”
此外,沈钧儒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评论,如:1941年1月11日,为《新华日报》三周年纪念撰文《合力扫除文盲》。1942年7月7日,著文《拥护国家总动员》,并为《新华日报》题词:“卢沟桥一炮,揭开了敌人深入的狡谋,掀起了我们全面的抗战。五年了,这炮声还在我耳边响着。”8月22日,在《新华日报》发表《谈青年修养》,并告诫青年们:“看书、行万里路、静坐,乃人生修养的要则。”
潘梓年的侄子潘可西在《悼念潘梓年同志》一文中写道:《新华日报》每年举办创刊纪念活动,都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这正是检阅统战工作的时机。在创刊七周年联欢会上,潘梓年兴致勃勃地同沈钧儒老先生赛跑,由李公仆先生裁判。一时传为佳话。这些工作和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各界人士与党的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