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政协推进文化传承发展记略
□ 通讯员 殷艳妮
夜雨作证,浸润了巴山千年不改的绿意;泉涌不息,滋养了一方温润如玉的气质。北碚之美,来源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北碚的文化之美,一直是北碚区政协关注的重点课题。
保护:守住文化根脉
文物保护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早在2019年,北碚区政协就组织一大批委员专家学者开展了文物保护方面的调研。看到复兴街道的市级文物逊敏书院部分屋顶已塌陷、东阳街道的区级文物文星阁砂石风化严重、老舍旧居利用不够等状况,委员们感到十分惋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该区政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北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随后几年,该区政协持续围绕抗战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调研,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百馆之城”的调研报告,并编写《北碚老照片》《北碚抗战史》等,将北碚抗战文化编入史册,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负责人说:“加大对北碚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就是守住了北碚文化的根源。”
北碚区政协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北碚区在文化遗址保护方面先后投入近3亿元,修复了卢作孚纪念馆、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重庆老舍旧居等57处文物建筑,还原了历史风貌,夯实了保护利用基础。
利用:深挖活用文化资源
如果保护是立足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那么有效利用则是发展的有力举措。
北碚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的落成、203道具有在地特色菜谱的推出、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馆的建设……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都凝聚着政协委员的心血。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委员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参加一场以掐丝珐琅制作体验为主题的非遗传承活动。胡一珊委员现场为市民介绍制作技艺和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在体验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由胡一珊牵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集赏、学、品、玩于一体,使得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胡一珊说:“还要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践行委员职责使命,让文博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拓展特色产业,形成活化体系。”
而要让资源“活起来”, 配套设施也需同步跟进。在多次协商会上,委员们热烈讨论,提出了“聚焦交通、景点策划、景点开发、餐饮配套”四个方面58条具体可行的建议。这些意见建议为北碚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受到文化旅游、交通、商务等部门和文旅企业积极吸纳。
“兼善餐厅”菜库的建立则是美食界深挖活用文化资源的又一典型案例。该区政协主席董伦参与研究制定菜品,推出了具有浓厚在地特色的“作孚家宴”“兼善传承宴”“巴山夜雨诗宴”,让文化传承与特色美食跨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发展:打造可阅读之城
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对外形象都与文化密不可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碚区提出在2023年建设成为“可阅读的城市”。
“‘可阅读的城市’是一种内化纸质阅读精神并兼具公众体验、城市功能的文化形态和建设理念。”谭玮委员认为,它强调的是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易接近性和可进入性,包括自然景观、特色风貌建筑、公共艺术等方面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
凭借人才荟萃、集思广益、平等协商的智力优势、组织优势和民主优势,北碚区政协在文化传承方面持续发力,仅区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委员提出的与文化传承相关的提案就达44件。《关于北碚区建设“可阅读城市”的建议》《关于大力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习的建议》《关于北碚区城市文旅IP构建的建议》《关于深度打造诗意缙云山的建议》……这些提案关乎传统文化、特色民俗、生态人文、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凝聚着委员智慧,承载着北碚人民对文化繁荣的渴望。
“老舍IP”打造出城市文化地标、“四世同堂”焕发出新的光彩、卢作孚纪念馆串联起旅游集散中心、金刚碑历史村落带你梦回岁月深处……一件件提案得以办理落实离不开北碚区政协与广大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
北碚这座城正越来越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