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小步 把“名誉”干成“荣誉”
——南川区政协2023年委员“名誉村主任”履职工作小记
□ 通讯员 陈力
“‘名誉村主任’已经成为委员履职为民的靓丽风景,成为政协履职尽责的特色名片,成为新时代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有形抓手。”11月14日,南川区政协主席毛朝银在2023年选派委员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如是评价。
选派委员担任“名誉村主任”是该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于2022年5月正式启动,现已选派2批次15位区政协委员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本次会议是第三次“名誉村主任”工作推进会,旨在总结成绩、查漏补缺,更好推动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年以来,委员们在忙啥?他们在会上一一分享。
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今年我们共投入30万元整治草坝村方竹笋低效林改造基地3000亩,采收方竹笋100余吨,同比增加30余吨。依托1000亩高标准农田,帮助引进8户种植大户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帮助种植业主完善产业路7.5公里、灌溉水池2口等,还牵头与盒马生鲜建立了长期种销协议。”作为首批选派到村的草坝村“名誉村主任”,陈建委员首先着眼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展开介绍。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唯一的女性“名誉村主任”,刘练委员不甘示弱地说:“今年在全区13个乡镇发展糯玉米种植基地5000亩,其中金山镇玉泉村1500亩,并按照3至3.5元/公斤的价格兜底收购加工‘金佛山牌’糯玉米300万斤以上,目前正在全网热销。明年我计划在全区发展1万亩糯玉米种植基地。”
“我在石溪镇盐井村发展有机稻米200亩”“我在兴隆镇金花村发展白茶基地2000亩”……骆教、宋昌明等委员也相继汇报了一年来的履职工作。这一年,委员们围绕农业产业“种、加、销”大作文章,积极推行“基地+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共计建设方竹、白茶、糯玉米、南川米等产业基地上万亩,有力推动了南川“3+2”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扩量和全链条发展。
致力群众增收致富
如何助力群众致富增收?会上,冯秋容、徐忠毅、郑延平、梁齐孺等委员也纷纷亮招。
“去年,我在水源村发展了2户蔬菜种植户,他们户均增收10余万元。今年,我建了个微信群,继续免费教周围的群众种植番茄、黄瓜等高山蔬菜,新发展了3户大户、26户散户,有几个还是庆元镇、合溪镇的。我个人的120亩蔬菜基地带动了80多位工人务工,他们有的学了技术回去种,种出来又卖给我,收入比以前至少增加2万元。我还在研究羊肚菌制种技术,等技术成熟再教他们。”在大有镇水源村的冯秋容委员,用平实的话语讲述着他的实践收获。
辞去公职、下海经商的红山村“名誉村主任”徐忠毅,慎终如始保持着为民造福的初心。他经营的“懒懒山谷”今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收入300多万元,给务工群众发放工资40余万元,购买群众的土鸡(鸭)、禽蛋、蔬果等农副产品57万元。此外,他还帮助争取“和美乡村”项目和青梅产业项目资金共150万元,大力实施农家院落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工作,目前引导发展乡村民宿24家。徐忠毅说,他计划明年新发展中高端民宿2至5户。
据不完全统计,南川近2000位群众在“名誉村主任”所在企业、基地和项目,通过学习技术创业、就地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收入超过5000万元。
衔接基层治理有效
“大家好,我是南川爱尔眼科的王庆初。今年5月被选派到鸣玉镇中心社区担任‘名誉村主任’。”王庆初委员向大家介绍,任职后,他坚持每月到村走访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七一”共建活动、眼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免费为困难群众开展眼疾诊治、发动身边资源为村策划包装“稻田渔歌”生态米等,目前正筹备视力矫正器具捐赠。从他的话语中,大家积极思考起立足岗位建功与赋能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在木凉镇汉场坝村发展稻鳅养殖基地的“名誉村主任”卢朝建委员翻开手中的记录本,逐月介绍履职工作:3月走访群众、4月协调桃溪乐园项目纠纷、5月开展党群共建活动……8月宣传森林防火、9月走访慰问“8·21”洪灾受灾群众、10月完成村歌创作……
“今年委员们认识到位抓主动、发挥优势找切口、因地制宜接地气、落地落实务实干,谱写了委员个人事业与乡村振兴事业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毛朝银希望,选派的委员进一步拓展履职内容,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在村企共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群众就业、扶危济困、社会治理、村集体增收等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以每年一小步促进助力乡村振兴五年一大步,以实干实绩把“名誉”干成“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