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12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经济增长背后的源动力 柚见白涛 温暖的草垛 图片 “共享”一件军大衣 红色的岩 大雪纷纷落成诗 大雪时节

版面翻页
视野
03

温暖的草垛

□ 作者 汪志

草垛,是我记忆中一道美丽的乡愁。

记得儿时,每年秋收完,长江岸边的乡村老家,村前屋后的四周散落着各类大小的草垛。它们像一组粗犷的艺术品,涂画着村庄的绚丽颜色;又像一群壮实的卫士,守护着村庄的宁静。

农村的草垛有玉米秸垛、水稻垛等,就是收割了玉米和水稻后的植物秸秆,农民们会捆扎好放在田野里晾晒一段时日,晒干后的秸秆主要用于家畜的饲养及农家烧柴做饭。

印象中,码草垛可是一门技术活,不掌握其中的诀窍,码出来的草垛松松垮垮、歪歪扭扭,极易疏落坍塌。须先在根基垫起两层土砖块,或用干土垫高地基后踩牢,很注重基础的平衡和紧实。

我家的草垛都是由父亲码放,几个哥哥不停地在一旁递送秸秆。而随着草垛慢慢变高,向上递秸秆就有些困难了。力气好的,还可以使劲地往上抛,父亲轻轻一伸手便可接住。而力气差点的,只好拿长长的角尖扁担或铁叉,一个一个地顶上去,父亲只得蹲下来一只手接。这时,我们这些小娃们是最开心的,也一个个学着将秸秆往上扔,不管扔不扔得上去,不管大人在上面接不接得住,我们喜欢秸秆滑落的瞬间,借机将娇小的身躯往草垛里钻。那清新的秸秆味,那飞落的秸秆屑,那夹着汗水的痛痒感,都会生出无限的乐趣。

草垛快要收顶的时候,父亲会更加仔细,慢慢将草垛收拢成斗笠状,防止雨水浸润。如果这“斗笠”没收好,一遇雨水,草垛便会浸湿甚至霉烂,那就前功尽弃了。在收顶时,都会在顶端做个草“帽子”,并呈一定的倾斜度,这样雨水或雪水就会顺着斜度往下淋。而在草垛上取草时,一般都从草垛的中间和四周均匀地往外拨草。码得好的草垛,就算把下面的秸秆抽空,草垛依然不塌,秸秆始终干爽,没有一点腐烂。

童年的草垛是温馨的,是我们的安乐窝。草垛里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熊孩子,一个个放学后都愿意钻到草垛里,最常玩的就是捉迷藏。而为了不让对方轻易找到,往往藏在草垛最深处,有胆大的孩子竟爬到数米高的草垛顶端。记得有一次,我们竟把草垛弄倒了,几个孩子全压在里面,大人得知后被惊出一身冷汗。

那时的草垛,不仅是孩子们的游乐园,还是临时“避难所”。一些受到责骂的孩子晚上不敢回家,于是就躲在草垛里睡上一晚。一天,父母忙完农活回家已经天黑了,而我又饿又困,竟躺在草垛旁边睡着了,感觉稻草柔柔的,以为是睡在母亲的怀里……

农村的草垛里还时不时会出现一堆蛋,甭管什么鸡蛋、鸭蛋、鹅蛋都有可能发现。农村的家禽一般都是散养,而这些家伙最喜欢在松软隐蔽的草垛里下蛋,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猪、狗、猫等动物,也时常卧躺在草垛旁晒太阳或避寒。而到了深秋初冬,麻雀为了避寒,也纷纷飞落到靠树旁的草垛上,有的还做起窝来。

那个年月,乡村草垛可是帮了农民们的大忙。勤劳的父辈们将草垛秸秆搓成绳子,铺成地膜,打成草包,做起篱笆,添作雨棚和雨衣,制成草鞋……手艺巧的还编织成草凳、席子,那可是舒适暖和的好“沙发”哩!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先到外面上学,后到了城里工作,与草垛的距离渐渐地远了。后来再回老家,发现草垛越来越少,最后竟看不见了。

乡村草垛,温暖了岁月。那些童年的迷藏、玩耍和乡愁,还有母亲不停的唠叨,都被藏在这松软的草垛里……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