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12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历史深处回响红色传奇 爱的追梦人 重登大金鹰 畅游组诗 图片 在冬天的旷野奔跑 游悦来滨江步道(外一首)

版面翻页
视野
03
爱的追梦人
□ 作者 董存友

爱是生活的主旋律,始终与路缠绕,与梦同行。在乌江,顺着大道通衢,人们打拼着事业,追求着幸福,成了爱的追梦人。

很难想象过去的杨柳、艳山红、木根、天生等村,被乌江分开,被大山隔阻,像独立遗世的世外桃源。几艘渡船,渡着人们的生活和希望,让许多人渡过了河,就走出了大山。以前的乌江,江上与江岸有阻碍,山下与山上有差别,几十年过后才渐渐融释,以致不分彼此,相得益彰。

曾经的乌江沿岸田地欠收,人们跑到大山深处,采野菜、刨蕨根。山里地广人稀,在旮旯种点东西,在成熟季节搭个窝棚值守,防止猴子野猪糟蹋,就能额外增添口粮。那个年代的高山,天堂一般存在。风水轮流转,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土地包产到户,山下的田坝塘沱成了米粮川,乌江边出产的大米、生产的挂面,成了高山的稀罕物,也成了走亲访友的重要礼品。红白喜事,除了糖酒,重要的一项就是米面。那时高山上的生活也不错,糙饭、菜豆、腊肉油茶、南瓜米豆洋芋……柴方水圆,在云上生活。但高山上的人们心思就不同了,每次到山下去,看晴朗的天、干爽的地,山下人整洁的穿戴、便捷的交通,回首一望云天雾里的家,溜天滑地,翻山越岭。许多农家儿女开始往山下搬,不搬的守着孤独的偏山僻水,成为乌江流浪在山上的一朵云。

打破地域壁垒、摒弃偏见的是打工潮的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纷纷外出,不论是山上山下,走出的都是乌江人。在那个发展迅猛的年代,乌江人在外创业,团结一起扭成一股绳,撑出了乌江一片天。他们办厂兴业,致富后支持家乡修公路、建新房。那些年,乌江兄弟过年过节,山上走一走,山下望一望。在家的人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队搞建筑,合伙做生意,山上山下一片红火。当时,我们正值读书好时节,为跳出农门而奋斗。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乌江人解决了温饱,走向了富足。

时光荏苒,2000年后,乌江两岸,山上山下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山与水融为了一体。在芙蓉洞、乌江画廊旅游的带动下,追寻美景的人们逐渐越过了山脊线,富起来的人们有了旅游和度假的需求,仙女山、天生三桥旅游,仙女山镇度假,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旅游创业从山下传递到山上,仙女山镇才兴起的时候,江口、白马等地的村民纷纷上山修宾馆、开餐馆。钱袋子鼓起来的仙女山人,让老人在山下享福,让孩子在城区读书。而大多数城里人,喜欢高山的天高云淡,喜欢山上的夏日清风,也在山上置办避暑房,过起了“工作在江城,避暑在仙山”的惬意生活。

欢乐荡漾了时光,乌江画廊里,晨鸟在小镇上吟唱,几座乌江大桥静静卧在江面上,沉入一段时间过往里的怀想。在季节的过滤里,被风淘洗的乌江涌荡最深的蓝,连通大海,呼应天空,被一轮红日深情照亮。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