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黄桷垭,晚风晓月酒旗斜,古木连空云是家,黄葛古道走天涯”,诗人朋友所作的一首《黄葛古道》,曲声古韵,意境空灵,很是动听。歌声袅袅,忽然想起我的外婆从前就住在黄葛古道上的黄桷垭老街。
黄桷垭,重庆著名的南山风景区所在地,从上新街前驱路一个路口,经黄葛古道向上,半小时就能上到黄桷垭老街。这条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起于海棠溪水运码头,一路西行可达云南、缅甸,有着800年历史,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古道磨得乌亮的青石板上,走过贩盐贩茶的马帮,走过辗转于川黔两地的客商,还走过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将士。作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货物由川江航道而来,经黄葛古道入黔、入滇、入缅,而西南运回的茶叶也由这里到达川江航道散往全国。
遥想几百年前,这条路上应该发生过不少故事。例如涂山窑的运输。涂山窑,是古代中国西南部较有代表性的仿福建建窑系黑釉民间瓷窑,是重庆本土唯一经学界命名的古瓷窑。它起于北宋末年,跨整个南宋,消亡于元初。以烧制黑釉瓷为主,其中烧制黑釉执壶颇多,且质量上乘,不少可称为宋瓷精品,这在四川盆地乃至全国宋代诸窑中并不多见。
这里还有关于火锅的传说。重庆人多知道火锅是发源于“水派”,而“陆派”则鲜为人知。相传马帮在黄葛老街上的驿站歇脚,在熬驱寒汤时,不慎将装有各种香料的布袋划破,香料掉入锅中。由于水温太高不敢伸手捞,索性任其在锅中熬煮,片刻后但见锅中红浪翻滚,香味四溢。伙夫灵机一动,将准备好做菜用的“下水”倒入锅中,成就了今天的“陆派火锅”雏形。
近年来黄桷桠的陆派火锅生意做大了,打造出饮食文化与情调。在南山各火锅店,食客可低头吃火锅,抬头摘枇杷,举目望松林,闭目嗅花香;有的火锅店园内溪流、石磨、丛林,“食客锅前坐,如在画中游”;更有“火锅公园”里一锅火辣辣的红汤,与一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映成趣……老灶、土碗、红亮亮的底料、充盈在山风花香中的牛油味,让古道上美食氤氲、游客沉醉。
黄葛古道上还有“川东第一道观”老君洞。山道蜿蜒向上,满目都是深深浅浅的绿,有古木盘根错节,亦有绿藤飞泻如瀑。淡淡的轻烟中,老君洞红墙黛瓦的道观隐约可见,更显神秘而庄严。它始建于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整个庙宇依山造殿,凿崖成像。主要建筑呈“玄”字型依山盘旋而上。这里距闹市仅仅两公里,所以攀登黄葛古道,到老君洞祈愿喝茶,成了许多重庆人的乐事一件。
古道历经千年依然挺立,海棠溪敦厚街经黄泥岗到黄桷垭段的路基保存较好,旧迹遍布,可寻昔日繁华踪迹、陈年房舍,留下历史的尘埃。古道边、岩石上,两处无字摩崖神秘十足,石鼓大象、石鼓貔貅做成的石墩更让古道增添了几分韵味,一路风光甚美。还有农夫叫卖蒲公英、野葱头,绿茵茵、鲜嫩嫩;也有手艺人做的糯米棕子、糍粑块、老咸菜。在桠口那棵冠如巨伞的老黄葛树下歇个脚,喝一杯“茶水婆婆”送上的清洌老荫茶,就上得老街了。
老街修葺一新,流光溢彩。除众多名人故居外,街上还有我妈妈的祖屋。她少年时代住在那儿,是著名作家三毛的邻居。妈妈常常跟我女儿说:“我小时候呀,背个背篓去古道上打柴,山上哪有路哟,那么高的山岩岩,跳下来,松枝划破衣服了,回到家就被大人骂。”“一挑牛皮菜,从黄葛古道担到上新街去卖,长长的石板路,要走好久好久。”
这样想来,黄葛古道还是我祖辈的谋生之路、开拓之路。我家的根基,就扎在古道的青石板下,血脉像黄葛树树根一样,繁衍、传承、一代又一代。
“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时代变了,换了新颜——黄葛古道经南岸区委、区政府修缮修复,充分尊重、保护、发掘、弘扬历史文化,已提档升级完成建设,重现古驿道传统韵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每年三月,古道一路繁花,有白玉兰,高高的一树花朵特别抢镜;杜鹃开始一丛丛铺开了,在山上就如燎原星火般漫山遍野,红红火火的,兆头大好;桃花也一起赶趟儿。梨花则低调得多,在古道旁白茫茫一片,它是最适合在月下或雨后观赏的花朵,对着满树飞雪,文人们施施然吟出一首好诗来。古道边开得最声势浩荡的还算樱花。樱花开的时候,重庆的春天彻底来了,可以轻灵地穿着鲜艳单衣在花下徜徉比美。人们几张照片一拍,就顺势在那暖暖的阳光下一躺,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朋友唱道:“出发!我是一匹唐朝的马,诗年华。回家!我是一匹千年的马,白了发。出发,下雨啦,下雨老树发新芽。回家,下雪啦,下雪南山有梅花。”黄葛古道悠悠情,这条走过了我家四代人的路,这条沉淀了近千年巴国灿烂文化的路,这条正成为新的重庆文化地标的路,越走越舒心,越走越顺畅。
(作者系南岸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