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观音桥 温馨大家园
——江北区政协观音桥地区委员组助力观音桥街道发展小记
重庆观音桥,一座充满魅力的街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城市的繁华魅力,以及家园的温馨和谐。
观音桥,深印着江北政协人的足迹。
2023年,江北区政协观音桥地区委员组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形象展示厅、商贸领航核心圈、文明幸福示范街”目标,组织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建设美丽观音桥、温馨大家园贡献政协力量。
助力老旧小区改造 为观音桥“焕新”献计
去年4月26日下午,暮春的阳光让午后的重庆略显炎热。这天,委员们要与社区居民面对面协商鲤鱼池老旧社区改造,“既要了解居民诉求,还要征集他们的意见建议”。
听闻区政协委员要来了解民情,一拨拨的社区居民不断涌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鲤鱼池社区广场,何莉莉等20余名区政协委员顿时忙碌起来。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当天的意见征集和协商活动空前热烈。20余名区政协委员接待了200余名社区群众,梳理了40余条意见建议,涉及资金来源、改造重点、文化底蕴挖掘等问题。
随后,观音桥街道将委员们征集的意见建议,联动相关部门逐条办理。区政协观音桥地区委员组则担负起监督职能。
观音桥街道与相关部门吸纳了意见建议,优先将居民改造意愿最强烈的、居民意见统一最高的老旧小区作为优先改造对象。
观音桥街道与相关部门组织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对塔坪老旧小区进行全面“体检”;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累计召开40余场院坝会、议事会“寻计问策”。
经过努力,街道决定采取“共性化”改造、“个性化”导入和“全过程”调控三原则,打造普适性旧改样板;采取专业物业团队管基础、居民自治作决策、部门支撑做补充的融合方式,推动改造成果长效巩固;按照提升功能完整度、文化浸润度和服务精准度的理念实现惠民有感,构建基层善治新格局。
随后,观音桥街道与相关部门归集形成了一套《改造清单》,最终明确实施内容。整改因此格外顺利。
如今,老旧小区改造效果成效显著,社区不仅变漂亮了,设施也更新完善了,“老破旧”逐步变为“小而美”,变得更宜居、更时尚。小区改造后,吸引80余家商业业态入驻,带动投资超4000万元。“我们底层房屋相比改造前租金上涨了约2至3倍,这真应了那句话‘商家有生意,业主有收益’。”受益的小区业主纷纷点赞。
助力舌尖上的温暖 为社区“小饭桌”奔波
“王婆婆,走,去社区食堂吃饭”“今天的抄手好大个,我吃10个”……去年11月16日11时30分,呼朋唤友的一群老人准时来到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明珠社区数字化老年食堂,拿起盘子和夹子开始夹菜、买菜,丰富的菜肴让大家应接不暇。
老人们幸福的笑容背后,有观音桥地区委员组的功劳。
观音桥街道常住人口45万人。民以食为天,社区居民却存在4个吃饭难题,分别是:青年群体做饭难、老年群体吃饭难、特殊群体就餐贵、中高收入群体吃饭要求高。
“社区食堂是江北区今年推进的区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观音桥街道尤为重视这块工作,一定要想办法让居民就近吃上‘营养饭’‘幸福餐’。”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大兴调研之风,为街道建设社区食堂走进社区走访调研、收集民情民意。”观音桥地区委员组走进社区开启调研,了解居民意见建议。
调研完成后,委员们建议:街道建设社区食堂,选址要紧邻住宅区、办公区,扩大就餐人群覆盖面;菜品需求要辐射全年龄段人群,既关心“老年人的胃”,也照顾“年轻人的心”;运营模式上,要采取“社区食堂+N”新模式,“社区食堂+创业就业”打开就业新思路,“社区食堂+社区服务”赋予食堂新功能。
街道吸纳了调研成果的精髓,采取“党建引领+股份制运营”方式,在洋河花园社区为青年群体打造温暖食堂;采取“政府建设+市场运营”方式,在建北社区为特殊群体打造实惠食堂;采取“中央厨房+助餐网络运营”方式,在鸿恩寺社区为老年群体打造便捷食堂;采取“无感支付+营养分析运营”方式,在明珠社区为中高收入群体打造数字化食堂。
效果也非常明显。目前开设的4家社区食堂,累计服务群众约13万人次。非就餐时间,社区利用场地开展居民议事、举办联谊活动、宣传惠民政策,真正成为有温度的社区食堂。
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观音桥夜校”走红喝彩
“这条路只有7.2米宽,以前斜着划线停车位,虽然多划线几个车位,却并未解决停车难问题,也阻碍了车辆通行。”去年3月18日上午,头顶纷飞春雨的观音桥地区委员组10来位区政协委员,正站在观音桥街道鲤鱼池社区青青雅舍外的鲤鱼池路边,与相关部门、街道科室的负责人,就如何更合理划线停车位展开协商,对加强管理、规范有序停车等方面提出20多条建议,解决了老旧社区周边公路停车乱的问题。
“在观音桥辖区,中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老旧小区居民众多、新兴职业群体聚集,对精神文化供给需求尤为迫切。”在畅通交通的同时,居民们也希望畅通通向知识海洋的道路。
“夜校自去年8月开班以来,已经组织了书法、打击乐、民谣、咖啡品鉴、非遗面塑、非遗剪纸等150多堂课。”在观音桥地区委员组的呼吁下,街道探索夜校模式,设立了九街、北仓等15个特色夜校,形成50余人教师团队,开设课程60余次,吸纳固定学员900名,服务学员近3000人次,满足当代市民“自我提升”“解压”“社交”等精神需求,在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搭建起了与民沟通、便民交流的互动平台,真正让群众说得上话、聊得上天、办得了事。
委员们为“观音桥夜校”走红喝彩的同时,中央电视台、新华网、重庆卫视等主流媒体进行了30余次报道,获得广泛好评。
如今,街道正瞄准夜校平台作用、可持续运营、促进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发力,推动“观音桥夜校”走红更要走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打造的“观心苑”微发布平台,承担的全市首批“141”基层智治试点,多个社区创新做法,塔坪老旧小区项目等,观音桥街道的努力获得社会各界肯定。
(李潇 张长荣/文 观音桥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