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浇绿小镇
师姐姓卞,雨,是她的名,也是她的影。
我常说,师姐这场雨,真像《春夜喜雨》中的雨。她“随风潜入夜”,只要遇到问题,随时随地联系她,总能得到回应。她“润物细无声”,她会讲很多遍,直到我们听懂。
毕业后,她回到了故乡,扎根在乡镇基层。她说,她要去浇绿那片土地,用她知时节的青春,用她贵如油的信念,让堤上的柳树成烟。
她曾谈过她的志向:在故乡的发展史上,她一定要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要写得很重,很深。在那个镇子里,她找到了真正能实施抱负的地方。她参加关爱留守儿童阅读志愿服务,用她的轻声细语,把新征程的伟大成果一一讲解给那些张大了眼睛的孩子们;她参与举办文艺惠民演出活动,一方简陋的舞台,唱念做打着丰盛鲜活的文艺作品,把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凝聚在花棉袄与大棉帽们的心中;她参与开展健康咨询和义诊志愿服务,讲解甲流等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某张照片里,她穿着红马褂,拿着资料纸,站在一位老奶奶的身边。老奶奶脸朝向她,微微低头。我猜,奶奶的脸上一定有着慈祥的笑容——这是谁家的闺女,真好!
我也曾看过那个镇子的照片,低矮的小平房,泥黄色外墙的卫生院,草木丛生的野地,横拉在半空的高压线……它不就像是曾经处于新手期的我们吗?它在等待发展,在等待人才,在等待帮助。它需要一场场大雨去浇灌赤裸的黄土地;它需要一枚枚脚印去唤醒沉睡的种子;它需要一场场清新的风去吹走田间地头积聚下的闷空气,把晨光和鸡啼化作源源不绝的力量,灌输进人的四肢百骸,让凝而不散的炊烟把乡村振兴的理想送进每一个香甜的梦里。
它必然能欣欣向荣!这是师姐曾经给我的信心,现在,我把这份信心嫁接给这座小镇。她曾怎样浇绿我们,就将怎样浇绿这个小镇。
我期待着,繁荣、乃至繁华的字眼在它的每一条街道上葳蕤生长的那天——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能坐在桌前享受着日丽风和,更多在田野间撒丫子跑的孩子能一路跑进盛名在外的高等学府,更多学有所成的人们能带着寸草心,回到小镇,去报得三春晖。由此,形成一个蒸蒸日上的良性循环。而在小镇的发展史中,师姐的名字必然会出现在扉页、在版权页,在全文的字里行间。
卞雨,“变雨”,她终将化作一场雨,浇绿一片土地,滋养一方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