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开启,如何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的暑假,让孩子远离“暑期综合征”?近日,记者采访了心理咨询师、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委员陈志林,听听他对孩子们的建议。
陈志林说,部分青少年儿童可能会在长假期间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严重的将导致厌学、社交退缩等社会功能损害,甚至罹患多种精神障碍。最常见的具体表现包括:作息时间严重不规律,甚至昼夜颠倒,进食大幅增多或减少;情绪明显低落,做事情提不起兴趣,和家人在一起容易乱发脾气;不爱参加社交活动,不喜欢和朋友联系,甚至抗拒出门等,“这一系列明显不适应表现就被称为‘暑假综合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篇 合理规划时间,缓解放松压力
“暑假是难得的调整期,应平衡学习与娱乐。”陈志林说,无节制的玩耍和没有规律的生活,只会让孩子们感觉更累。每天坚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更能降低焦虑水平,改善情绪,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另外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读书、听音乐、跑步等,既可以让自己进入放松状态,还能让身心得到休息,精神饱满。
此外,陈志林建议,鼓励并督促孩子自主制定一份详尽的假期计划表,将学习任务与休闲娱乐相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还能确保他们在放松的同时,不忘学业进步。”
针对暑期孩子沉迷于手机网络的情况,陈志林介绍,沉迷手机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手机依赖”,过度手机依赖会对孩子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身体健康方面会影响视力,导致颈椎疾病等;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导致人际关系差,自控能力下降以及情绪不稳定。
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陈志林说,孩子们应该自觉明确使用时间:例如每天不超过1-2小时,并设置具体的时间段,如上午10点至11点,下午3点至4点等,以便更好地控制手机使用。
家长篇 家长应该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陈志林提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如果只是把陪着理解为陪伴,亲子之间缺少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这种陪伴往往是无效的,并不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并且,家长对孩子的忽视、敷衍,也是一种情感冷暴力。所以家长应跟随孩子的节奏、思维、想法,和他们说话、游戏、互动,尽力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并积极给予回应,保持“同频共振”。
把握正确的交流方式。陈志林认为,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平等、尊重、像朋友一样走进内心的沟通,才能增强情感连接。多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气、语言、行为与之交流,多用正面、积极的引导手段,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能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激发自觉性,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还应增强互动。如陪孩子一起游戏、聊天、阅读,旅游等。”陈志林说,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让他们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旅行过程中,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要学会看见孩子的情绪。陈志林提醒,在孩子出现发脾气、哭闹、自我封闭时,家长不要着急去批评指责,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记者 李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