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骨”动起来
12月9日,重庆大学城中央公园,市民正在晨练。 记者 柯俊彬 摄
【受访专家】
张瑗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冬天湿冷,不少“老寒腿”、颈椎病等骨科疾病患者表示“不好过”。骨骼支撑着整个身体,保护着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却最怕这湿冷的“袭击”。近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张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季“养骨”重在运动。
“冬季是骨科特别是关节疾病高发的季节。之所以高发,是因为一些基础疾病在冬天症状会加重、发作更频繁。”张瑗说,症状加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外因。冬天气温下降,会引起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改变,人体痛阈下降了,轻微一点疼痛就能感受出来;另一个是内因。在冬天,人体骨骼系统包括骨的代谢、转换、合成、修复等会减缓。
万物藏于冬。冬天本身是养生好时机,“养骨”也不例外。“在冬天,跟骨科相关的意外如跌倒等容易发生,做好预防很重要。”张瑗提醒,重视并呵护骨骼健康,日常保健是关键,尤其在风险增加的冬天需要格外警惕和重视。
骨关节疾病的发生跟体重也有一定关系,超重的人,骨关节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人,意外损伤的风险也会增加。张瑗介绍:“在寒冷的冬天,一些人认为多吃点才暖和。但在增加饮食摄入、改变饮食结构的同时,要注意监测体型、控制体重,注意维持合理的体重指数。”如何计算体重指数?就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指数在19-23之间为宜。
在饮食方面,张瑗表示,医生提倡摄入高钙类、高植物蛋白、高纤维食物,如牛奶或奶制品、豆制品、鱼虾贝等水产品、五谷、蔬菜等。同时,要避免高脂肪、高嘌呤类、高动物蛋白食物,如油炸食品、糖果、烧烤、动物内脏、肥肉等。
“对于骨关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运动也很重要。”张瑗建议大家不要因为冬天寒冷而长时间居家,要参加一定的户外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减缓骨量的丢失,还能促进骨细胞的活性,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在运动方式上,老年人适宜选择快走、慢跑、四肢拉伸,中青年适宜选择跑步、游泳、骑单车、力量训练等。
“但要注意衡量运动强度。”张瑗提醒,最简单的方法是监测呼吸频率和心律。“可以借助智能手表来监测,运动时注意把基础呼吸频率和心律值提高20%,每次坚持30分钟,每周运动3至5次。”张瑗还建议,有阳光的时候尽量去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阳光较充足的地方疗养一段时间。 (记者 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