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银发力量”
近日,《咬文嚼字》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其中“银发力量”当选。对于“银发力量”我并不陌生,因为一年来我家的“银发力量”始终陪伴在左右。
七十多岁的父亲虽然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但勤快了大半辈子的他仍然不肯闲着,从开春起就记起了节气日记。每个节气来临前,父亲都会提前准备好本子和笔,随时准备进行记录。怀着好奇,我翻看了父亲的节气日记。还别说,节气日记里所涉猎的内容还挺广。既包括节气来临之际日出、日落的时间,也包括当天的阴晴、气温、风力、风向。如果恰逢雨雪,也要把降水量、降雪量记录详细。同时,顺便把本地的一些民谚俗语一并记录下来,诸如“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之类的。一年下来,有厚厚的一大本子。父亲所记录的内容,有些是通过自己观察认真测量得来的,有些是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庄稼把式获得的,也有些是直接引用当天气象预报的相关数据。父亲把节气日记视若珍宝,郑重地摆放在一个橱柜里,没事总爱拿出来看看,偶尔也拿出笔来做一下勾画、批注。
起初,我原以为父亲记节气日记只为消遣,不想还真派上了用场。临近芒种的一天,父亲和我的叔伯闲聊,说今年芒种前咱这刮大风的天数较多,再加上近来高温,根据往年的记载,出现这种情况预示着进入芒种可能多雷雨天气,父亲劝他及早做好小麦的抢收。我的叔伯不信,笑着对父亲说,手机上的半月天气预报说以晴好为主。可没过几天,县里发布了麦收期间的紧急天气预报,与父亲的预测差不多。我的叔伯赶紧从镇上请来两辆联合收割机,让颗粒归仓,避免损失。
见父亲整日忙忙碌碌,进入古稀之年的母亲也闲不住了。春天的一个周末,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她在镇上领了些插花的手工活儿。我问“这活儿难吗?”“看着不难,但具体干起来小细活儿也不少,熟练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母亲说,年轻时绣花的精细活儿都做过,这插花难不倒她。电话那头,母亲信心百倍。
一个多月后的周末我赶回老家,想看看母亲的插花学得咋样了。刚迈进客厅我就愣住了:并不宽敞的桌面上摆满了插花所需的各类部件。“这些是花瓣,是一摞一摞粘贴在一起的,得先把它们一瓣瓣分开,然后把它们插到塑料小花柱上,这样一朵小花就完成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花瓣有反正面,颜色深浅不一。做好十五朵这样的小花后,再分层次地把它们插到这个带绿叶的花枝上,一束小花枝就算大功告成了。”母亲边说边做示范,动作虽然有点慢,但一板一眼,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一时间,连我这个门外汉都对那些流程有了大体了解。“想不到您老到七十多了,还学了这样的手艺,真不简单!”我发自肺腑地赞叹。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新的体现。他们既打发了闲暇时光,又力所能及地创造了自己的价值,更减轻了儿女的担忧,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