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小川芎” 带动“大产业”
合川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助力农民增收
2024年12月25日,合川区双凤镇大槲村,40多名就近务工的村民正在冬闲农田里忙着为中药材川芎施肥、除草。目前该镇已种植川芎170多亩,曾经的“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村民的荷包也更鼓了。
发展川芎产业助力增产增收的“起点”是一次田坎协商。
“这么好的农田,只种一季水稻太可惜了。”2023年4月底,看着村里处于“空窗期”的农田,合川区政协委员、双凤镇党委副书记、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负责人罗铸忍不住叹气道。“水稻收割后,可以试着种川芎。”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川芎种植大户刘建的一句建议,让罗铸和大槲村党支部书记符洪荣眼前一亮,当即“萌发”了种植川芎、提升农田效益的念头。
田坎协商后不久,罗铸组织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全体成员进一步讨论分析在农田里种植川芎的可行性。“川芎种植既符合当前党的‘三农’工作方针,又能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认真讨论后,委员工作室成员一致同意试种川芎,并决定前往四川眉山、彭州等地考察,更好地学习掌握川芎种植技术。
同年5月,正值川芎收获季节,罗铸带领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部分委员和该镇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前往眉山、彭州等地考察。看着当地川芎收购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委员们十分激动。“眉山、彭州两地与合川土壤土质非常接近,纬度基本相同,看来合川发展川芎也大有可为。”怀着喜悦的心情,罗铸及时将情况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建议小范围试种,成功后再予以推广。
“我们可以先租50亩农田试种一年,等成功后再扩大种植面积。”“川芎的种苗由我这边按最低价供应,种植技术由我们无偿提供,销售也由我们全权负责。”“好!我们抓紧时间与相关村民进行协商,做到土地流转公平合理,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回程路上,罗铸与符洪荣、刘建等人商量后,定下了川芎种植的初步方案。
回到村里,罗铸第一时间带领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部分委员与村(社)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走村串户,与村民广泛协商,在土地流转、租金、村民就地务工工资、销售渠道等方面达成共识。
在村民的共同期待下,一株株川芎在双凤镇扎根生长,助农增收的蓝图渐渐绘就。2024年5月,试种的50多亩中药材川芎喜获丰收。“这次我们收获了33吨生川芎,亩产达1320斤,可获20多万元收入。除去种苗、肥料、务工费等支出,有2万元左右的纯利润。”双凤镇大斛村种植户陶三哥笑着说,2025年他要扩大种植规模,将种植面积提升到100亩,同时注册“晶满田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种下‘小川芎’,带动‘大产业’!这只是和美双凤政协委员工作室众多协商成果之一。”罗铸表示,今后,委员工作室将继续聚焦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